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县:扶贫路上有温度

榆林日报 2017-08-12 09:41 大字

本报通讯员樊悦

近日,靖边县一名残联干部感人的扶贫故事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单条新闻点击量达到1万以上,200多人写下了表示感动的留言,中省市媒体也相继报道,温暖的正能量在不断传递……故事的主人公叫冯彩强,9年来,她无怨无悔帮扶一个贫困家庭,把这家的两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为他们处处操心,还先后为这个家庭争取民政救助和社会筹款20多万元。

这是靖边县扶贫工作的一个剪影。在扶贫路上,靖边县重部署、强措施、抓力度、严督查,既从大处着眼,也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以一种情怀和担当彰显着扶贫工作的温度。

“刘局长,我……没有……完成好……工作任务……验收户的清单在我车里。”听着断断续续的话语,看着身上插满管子仍关心扶贫工作的干部,前去探望他的县审计局局长刘保强忍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哽咽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叫宋成亮,是县审计局驻王渠则镇新城便民服务中心新城村扶贫工作队队员。7月4日下午,在下乡回来汇报扶贫工作中突然脸色变差,口齿不清,瘫倒在椅子上。经检查,初步判断为轻微脑梗,且血压较高,情况危险,需住院治疗。

为了做实做细扶贫工作,在炎热的6月天,宋成亮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手提资料袋,带上方便面和矿泉水,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情况。累了他就坐在石头上歇歇脚擦把汗,饿了渴了就嚼点方便面,喝几口矿泉水,一个星期他就完成了3个组21户贫困户的“大走访”。

走访期间,他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与他们倾心交谈脱贫思路,因户因人做好“八个一批”分类施策工作。他扎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干部,也得到群众的认可。新城村村民说,宋成亮心里只有扶贫工作,是一个一心都扑在工作上的好干部。

在靖边县,还有不少这样的扶贫工作故事。小河镇巨浪村的扶贫工作队把一个小型的医院搬到群众家门口,为全村人免费体检,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买药;宁条梁镇,上至80岁的老党员下至刚入党的新党员自愿为贫困户筹集帮扶资金10余万元,帮扶村里2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席麻湾镇高渠村的老支书张登录带头把自己100多万元的养猪场前期免费让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业;中山涧镇沙坬沟村扶贫干部方志洋与群众吃一起住一起,把十几年积压的88件矛盾纠纷逐一化解……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靖边县举全县之力抓扶贫,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来抓,根据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灵活地采用产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搬迁扶贫、技术扶贫、兜底扶贫等各种扶贫措施,但无论哪一种扶贫方式,都离不开一条温情的主线。广大扶贫干部始终坚守一种情怀、一种担当、一种责任,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细处、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扶贫政策的温度,从而激发他们强大的内生动力。

新闻推荐

靖边县红墩界镇圪洞河村里——暖心的帮助

本报通讯员樊悦扶贫工作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近日,在靖边县红墩界镇圪洞河村委会里,大学生村官王娜正在整理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这些干净整洁的衣服将分发给有需要的贫困户,为他们提供暖心的帮助...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