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己动起来,政府帮起来,靖边县把扶智和扶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首要任务,形成“努力在自身,给力在乡镇,借力在部门”的三力互助互促的良性扶贫生态——“扶智+扶志”助

榆林日报 2017-07-22 09:41 大字

本报通讯员 樊悦

在***路上,如何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靖边县把扶智和扶志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自己动起来,政府再帮一把,形成“努力在自身,给力在乡镇,借力在部门”的三力互助互促的良性扶贫生态。

马春花是该县席麻湾镇高渠村人,2009年,她丈夫患癌症去世,家里欠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一家人好不容易快把债务还清了,2015年,她儿子又因车祸不幸去世,留下年轻的媳妇和两个年幼的孙子。这些打击将马春花的精神击垮了,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没有主动脱贫的意识,精神贫困成了主要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包扶干部李小宁首先在感情上给予其帮扶,在精神上进行鼓励。从2015年进行帮扶以来,李小宁隔三差五就找马春花谈心,把她当亲人一样对待,使她逐渐从失去亲人的阴霾中走了出来。2016年,马春花终于能面对现实,主动要求工作。通过李小宁的帮助,她找到了一份环卫工的工作,一个月保底工资1800元。马春花感激地说:“小宁就像我的亲人,我现在日子过得可有心气儿了!”

红墩界镇尔德井村村民周万权属于典型的“精神贫困户”,他父亲去世,母亲年迈多病,他和两个兄弟都没有娶妻,光景过得不尽人意,失去了脱贫的志气。帮扶干部邬晓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同他坐下来,语重心长地开导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提起精气神,把家里家外打扫干净,改变生活陋习。在包扶干部的耐心劝导下,周万权以实际行动走上了脱贫路,屋里院落干净了,生活更有信心了,他说:“院子硬化后,我打算开一个配件门市,好好把这门手艺用好,不怕娶不来媳妇,过不上好日子。”邬晓君鼓励他只要有脱贫的志气,承诺为他解决起步发展资金问题。

青阳岔镇后街村的井争保,村里人都说他是一个憨厚勤劳的好后生,但自从他的妻子离家出走后,他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性情孤僻,失去了过光景的信心。他的家里只有1亩土地,两个上学的孩子又需要照顾,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里的房子也需要修补收拾。

县档案局的包扶干部知道后,先对他从思想上解压,经常去他家里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包扶干部自己掏腰包,把他家的房屋粉刷得白白净净,还给他家添置了不少家具,井争保的心一下子被扶贫干部“焐暖了”,“焐”出了脱贫的劲头。为此,帮扶干部对他进行产业帮扶,扶持他养了30只羊,还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对他进行饲养技术指导。

在扶贫路上,靖边县还有不少这样思想扶贫的感人故事:龙洲镇龙二村的包扶干部发动全村群众为贫困户李树芳免费打小工盖房,还自掏腰包帮贫困户垫付8000元的楼板钱,让受到物质和精神双重打击的贫困户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中山涧镇贺家峁村的李宝元以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帮扶干部了解到他有养牛的技术后,就多次对他做思想工作,让他明白政府不扶懒汉的道理,鼓励他通过代养模式从合作社领养两头牛,李宝元高兴地说:“我养的牛在整个贺家峁也是数一数二的好!明年我还要多养几头牛!”

思想问题解决了,脱贫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靖边县领导干部始终把扶志和扶智的思想脱贫放在首位,激发贫困户主动脱贫、奋力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一股干部群众齐心奔小康的强大合力。

新闻推荐

生态扶贫,这里的村民都说好

本报通讯员王笑天7月1日,在靖边县王渠则镇代黄口村姬家洼子村小组,贫困户石耀宵一家人正在平整一块新推的土地。石耀宵说,这块地是红墩界国营林场场长石云亮给他们家推开的,他打算在这块地上种些经济...

靖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靖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