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文化阳光暖 幸福滋味浓

榆林日报 2020-11-03 07:36 大字

赤牛坬实景演出(资料图片) 文艺巡演(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静仁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佳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全县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文化设施补短板

晚饭过后,在县城体育场锻炼完身体的刘大爷总会在回家的路上来到县委门口的自助图书馆翻翻感兴趣的书籍。“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刘大爷感叹道。

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如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佳县遍地开花。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县文化馆、县国桢图书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次组织网络专题讲座和图书阅读等相关活动,吸引2000多人次参加。东方红大剧院、动力中心等已建成投运。德胜楼、旅游扶贫产业一条街以及东方红纪念馆正在进行布展设计和室内外装修。

同时,佳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处,为农民群众搭建了公共文化活动平台。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着眼于队伍建设,立足于基层文化服务的工作实际,选用了一批贫困村民和农村文艺爱好者进入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担任管理员,在逐渐推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多元化的同时,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艺演出惠民生

10月21日,佳县东方红艺术团惠民演出走进王家砭镇,为村民献上一份文化大餐。

“现在我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王家砭镇王家砭村村民刘峰强感慨地说。而这正是佳县文化惠民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佳县高度重视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有效激活了乡村传统文化因子,使乡镇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佳县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春节闹秧歌、戏剧演出、文艺活动汇演,以及广场舞、体育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同时,注重普惠性和个性化需求,为基层群众适时提供了法律科普宣传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特别关注了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的文化服务工作,实现了均等普惠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服务。今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仍先后进行了30多场惠民演出,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文旅产业结硕果

“各位家人,我现在在佳县赤牛坬,最近很火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在这里拍摄……”佳县网络达人“艳子”拿着手机向网友直播,而身后正上演着由当地百余位村民编排的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

据悉,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其中第四个单元《回乡之路》剧组先后在佳县拍摄22天。分别将赤牛坬村、坑镇中学作为外拍主场地,将店镇苹果示范园、螅镇老供销社、峪口山上、沿黄公路等作为外拍场地。随着《我和我的家乡》热映,当地的旅游事业迎来了新机遇。“国庆假期以来,村里已经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带动村上收入超过200万元。”佳县赤牛坬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根强说。

把文旅融合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是佳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之一。近年来,佳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围绕毛主席转战陕北线路为主的红色教育游、白云观为主的宗教文化游、泥河沟千年古枣园为主的红枣生态游、黄河水上乐园为主的秦晋峡谷风情游、中国美丽乡村赤牛坬为主的陕北民俗体验游等五大板块重点打造,“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初步形成。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诸多影视制片机构前来拍摄取景。其中,以路生梅大夫为原型的电影《天使》剧本已创作完成,拍摄团队已进行了前期勘景,预计11月份在佳县开机拍摄。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攻坚日记》《直播黄河》等栏目组多次来佳县拍摄,这些体现佳县元素的影视作品上映后将对该县文化旅游产业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新闻推荐

佳县警方3天破案15起

本报讯(通讯员康志峰)自“打盗抢、反诈骗、破命案”六十日破案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佳县公安局紧盯目标,细化任务,重拳打击各类违...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