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古村落 木头峪

榆林日报 2020-09-24 09:05 大字

古宅古巷 陈丽媛摄 小康人家 陈宝生摄 夕照古村落陈丽莉摄 远看木头峪陈丽媛摄

陈宝生

美丽的黄河古村落佳县木头峪,古称浮图峪。传说黄河水涨的时候,小村木头峪像一幅漂浮在河里的图画,浮图峪之名由此产生。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个湾上九十九条船……”木头峪村历史上曾是经济要冲、咽喉要地。据史料记载:从清乾隆年到“七七事变”两百年间,这里是西口包头到潼关必经的黄河水运码头,每天有数十条载重货船穿梭停靠在木头峪河岸,数百峰骆驼连绵蜿蜒于黄土塬上。小小村落,商贾云集,船筏舟载,马帮驼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龙蛇般穿行的汹涌黄河和逆水行船赤裸拉纤的脚板吻合在一处,点燃了木头峪的商贸与文脉之光。一个乡村的历史文化鲜活地流传于浓烈的诗意里,构成中国传统村落的特色。这里流传下的不仅是商贸繁华之感,更有书香之气的民风和涌现出的二进士、三举人、八知县、十四训导、七十多名贡生秀才等,成为名副其实的“陕晋峡谷秀才村”。

木头峪村的先辈们,当年能在黄河中畅游,能在商海中弄潮。随着陆上骡驮马移、水上撑船放筏,木头峪村开始东一片西一湾地兴建。那时候,建筑首要强调风水选择,“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其次论地势,面临黄河,负阴抱阳;依滩就势,小巷拱门;四合窑院,明柱厦檐;砖木雕刻,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明柱厦檐高圪台的艺术特色。

从黄河走来的村落,在一个月如钩的夜晚,成为木头峪的梦。当年沿黄河岸的木头峪,有着自己独立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一定与它独有的历史文化有关。随便一块石头、一个古宅、一个木雕、一块匾额,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历史,诉说着脚下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

日夜怒吼和金光闪烁的滔滔黄河,流过音乐家冼星海的手笔,成为一曲震惊中外的《黄河大合唱》音乐旋律,散发着抗日斗争的芬芳,夹杂着澎湃怒潮的节奏,浸染着木头峪人的心田。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斗争年月,这里曾是贺龙120师和八路军河防游击队的战场,这儿也曾驻扎过八路军的机械厂、被服厂、留守处以及晋西北的一部分机关单位,留下斑斑历史印痕。

当年,日寇在晋西北排兵布阵,妄图西渡黄河,大炮机枪架在河对面山头,日机昼夜在盘旋威胁。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委托下,延安鲁艺文工团跋山涉水来到木头峪慰问,演出了《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等节目……帷幕掀起,带来一缕缕晨光、一束束希望。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色彩。这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它和黄河黄土地风土民情一样,记载着古村的历史。高亢激奋的黄河号子,声声唢呐的走西口酸曲,拉纤船夫的搬旱船小戏,随景附情的伞头秧歌,民风淳朴的“黄河婚礼”……

那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到佳县谭家坪,正逢白云山九月九传统庙会,木头峪剧团在白云山上演出,毛泽东观看了该团演出的晋剧《反徐州》,并为剧团写下“与时并进”四个大字。

这个古朴淳厚的黄河古村落,给了多少作家、画家、音乐家、摄影家以正气升腾的灵感启示。作家在这儿获得创作灵感,画家在这儿寻觅到笔墨意蕴,音乐家在这儿撷取了船夫号子,摄影家在这儿创作出《大河浪谷》《摩崖画廊》……艺术家们在这儿观察、采撷、提炼、升华,感受妙语,捕捉精魂,寻找有生命力的艺术倾吐。

静静躺在陕晋峡谷黄河岸边的古村落木头峪,是块未经洗礼的艺术“净土”,是一块“长其源,固其基”的创作沃土。这里有汹涌澎湃的黄河,雄浑苍茫的黄土高原,颇具典型的明清建筑,浓郁青翠的黄河枣林带,以及点缀在岸边一排一排的窑洞四合院,在春风秋雨的晨辉晚雾中,你会领略到一幅真正的“浮图峪”画面……

在“中国梦”的春风吹拂下,木头峪镇政府在打造“一村一品”的同时,曾举办了全国摄影创作活动,这无疑是一种艺术名牌的创造与真实体验。用这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开发胸襟,木头峪这块在艺术家眼中的“黄河沃土”,将会焕发出新的、耀眼的光芒!

新闻推荐

阆中市上榜“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本报讯(记者冯方雄)近日,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主管主办的综合类新闻刊物《小康》杂志联合多个国家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评选...

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