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郑文瀚:把青春献给榆林绿色事业 本报记者 张旭
?年轻时的郑文翰(左)在实地研究柠条象。
再次回到阔别32年的佳县打火店林场,82岁高龄的郑文翰依然精神矍铄,脚步稳健。看到自己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如今已是荒沙变成绿洲,见到曾和自己并肩在沙漠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伙计”闫开玉,他显得格外兴奋,环顾四周,件件往事接连涌上心头,历历在目……
到陕北最艰苦的地方去
郑文翰,河南省孟津县人,1939年随父母逃荒到陕西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1957年,20岁的郑文翰从眉县林校毕业。为了响应党的“到祖国最需要的、最艰苦的地方”号召,只身从蔡家坡出发,乘坐火车、汽车、小毛驴等,历时8天,来到了陕北佳县王家砭打火店林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相比全国陕北更为困苦,而佳县是榆林最贫穷地区之一,多数家庭粮食不够吃,也没副食,挨饿是常事。“很多人家分的粮食过完年后就吃光了,整个春天只能靠挖野菜度日。地里的灰菜、白蒿、苜蓿、槐树花、榆树皮等都是主食。”郑老的战友闫开玉说,“我们基本能吃饱,郑文翰个子大,经常吃不饱。”
治沙专家漆建忠回忆说,“下乡吃派饭,农民吃糠,你当然也要吃糠。糠窝窝和糠炒面,不吃肚子饿,吃到嘴里又咽不下,只好一口糠一口汤硬往下冲。到了肚里,糠经过轮回又拉不出来,只得用手指去掏……这就是当时的生活,实在艰辛呀!”
恶劣的环境让很多同志都打起了“退堂鼓”,和他一块分来的同学也都相继调离,他却被这片荒凉的沙漠激起了斗志,多次放弃返回大城市的机会,一门心思投入到固沙造林、林木病虫害等研究上。就这样,他凭着一股子不认输的劲儿,一干就是30年,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榆林的林业事业。
“扎根”打火店
佳县打火店林场建立于1956年,场部设在一座破庙里,条件非常艰苦,周边寸草不生,十分荒凉。慈祥的母亲听说陕北风沙大,生活十分艰苦,担心儿子挨饿受冻,便给郑文翰缝了一条9斤重的棉花被子,又给他烙了好多饼。行前,母亲抹着眼泪叮咛:“到那儿工作,妈不拦你,组织上号召到艰苦地方锻炼,妈支持!”郑文翰报到的第二天,便跑出去勘察沙漠,望着一片贫瘠荒芜的沙漠,心里暗立誓言,一定要想办法缚住“沙龙”的手脚,使其再不敢向南“侵袭”。
当地群众听说林场里新来的几个年轻人想治沙,非常稀奇,议论道:“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多少辈辈的沙子了,又不是三天两天出来的,沙子里植树,开玩笑哩!”
这年秋天,林场向当地群众买了一些二尺多长的柳栽子,栽上后因为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第二年春天柳栽子成片成片被风吹倒,成活率很低。群众这时更觉得郑文翰一群人是“胡日鬼(当地方言)”。有的老乡甚至好心跑来劝他:“憨娃娃,你大老远跑来我们这穷地方活受罪哩,娘老子担心死了!快回家娶上个婆姨过日子去吧。”
初次上阵,就打了“败仗”,他也很痛心,但没有退却,跑到沙窝窝里,扶起一株株柳栽子,苦思冥想到底失败在哪里?后来终于找到了原因:柳栽子没有根系,本身生命力不强,加上沙漠里没有植被,风一吹就将树苗连根拔起。原因找到了,郑文翰对症下药。第二年,林场自己搞苗圃育苗,并从外面引进优良品种。同时在林场规划区种草,人工播种沙蒿、沙米,逐步增加沙漠植被,在实践上逐渐积累了经验,绿化沙漠的步伐加快了……
远在关中的父母牵念儿子,一次次来信问他生活习不习惯?能不能吃饱?不行干脆调回去算了,并千叮咛万叮嘱:“千万不能找个陕北女人结婚”。而他回信:“我已经喜爱上了这块贫穷而古老的土地,喜爱上了造林治沙的宏伟事业,喜爱上了这块土地上纯朴善良的人民。”他决心在这里扎下根,直到将荒沙变成绿洲,不久便和当地一个农村姑娘结了婚。
科研成果填补国家空白
随后的十几年里,郑文翰结合林业生产活动,搞了许多科学试验,先后总结出“沙枣火炕催芽育苗法”“旱柳水桐种子播种育苗法”“一年两槎苗培育技术”“杨树顶芽插条技术”“杨树夏季插条技术”“柠农混种经验”“佳县的乡土树种—柠条”“柠条开花结实规律观察”“佳县北部主要林木病虫害及其防治”“柠条象生活史、习性及防治初步研究”等技术方法,为当地农林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参考。
1966年的一天,郑文翰看到大片柠条林种子遭受害虫,产量和质量严重下降,他就重视研究柠条种实害虫。当柠条开花、结荚时,他和林场同志每天一早背上水壶、干粮,跑到柠条地里整天观察。一次,他为了观察一对豆象交尾,从梯田上摔了下去,尽管鼻子碰出了血,浑身疼痛,仍然坚持观察。为了搞清害虫活动规律,他除了野外观察、记录害虫对种荚的危害情况外,还把钻进种荚和种子里的两种害虫捉出来,分别放在饲养盆里精心饲养,经过几年研究,弄清了豆象发生危害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总结出的防治法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经过9年苦心研究,他的论文《柠条象生活习性及其防治初步研究》,于1973年在《陕西林业科技》上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赵养昌看了他的论文和害虫标本,来信赞赏:“这种虫,确实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害虫,你们做的工作在国内还是第一次报道,是有科学价值的一项工作。”荣誉,并没有让郑文翰停下脚步,他像运动场上一个跨栏健儿,跨过一栏又跨一栏。5年之后,“紫穗槐豆象生物学及其防治的研究”又获成功,《紫穗槐豆象》种子害虫研究填补了陕西省内林木种子害虫研究领域的空白。
“天天北风吼,日日沙南移”的历史,在打火店林场所属的几万亩沙地上已经永远结束了,传说中的王母“遗祸”变成了人民的财富。一簇簇柠条,一排排紫穗槐,一片片杨树林,一块块松林,还有沙蒿、沙柳所组成的四万三千亩绿地,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只是一丁点儿,但它是绿的播种者用几十年劳动建造起的一座绿色丰碑,它将永远被传颂!
新闻推荐
榆林市佳县王家砭镇程家沟的孙女士说,她们网购的书、衣服等,快递只能送到乡镇,每次不是自己骑着摩托车去约10里外的镇上去取...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