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坬村变化大文明山村的幸福之家

榆林日报 2018-08-02 08:39 大字

村里老人在老年幸福院就餐

文图/本报记者张三林 见习记者李志东

“在这里生活,每天有人给我们做饭、洗衣,服务人员嘘寒问暖,我过得很舒心。”今年73岁的高佩珍,因为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不在身边,缺少人照顾,自从村上建起老年幸福院后,她就一直住在这里,享受着住进“新家”的幸福快乐。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佳县坑镇刘家坬村这个山大沟深、条件艰苦的穷山村,如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幸福院里谈幸福

刘家坬村老年幸福院于2015年建成投用,这里三面环山、枣林掩映、静谧温馨。走进幸福院,有的老人在散步,有的老人拿着扇子载歌载舞,有的老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现在,共有16名老人住在老年幸福院里,这里已经成为他们安度晚年的舒心居所。

自老年幸福院建成后,不但解决了村里70岁以上老年人的吃住问题,而且还吸纳了村里的贫困人口来此就业。贫困户李小利,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为此家中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日子过得艰辛难熬。“自老年幸福院建成后,村里就安排我来这里上班,每月有了1500元的工资,收入很稳定,日子越过越有信心了!”李小利说。

2、扶志和扶智,一个也不能少

刘家坬是佳县有名的文化村。对此,佳县宣传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驻村扶贫过程中,注重扶志与扶智并重,倡导新民风,激发广大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刘家坬村已成为县级文明村,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市级文明村。

刘家坬村第一书记强伟伟说,驻村扶贫,不仅要点燃贫困人口的脱贫希望,更要激发他们的致富信心,一手抓“扶志”,一手抓“扶智”,一个都不能少。去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村文化广场设置了“刘家坬村规民约”“文明守则”等宣传栏;评选表彰9位好人典型和道德模范;用绘画、诗歌、顺口溜绘制的“文化墙”,打造了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

该村还成立了扶贫志愿服务队,吸纳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30余人,不定时在村中开展清扫垃圾、慰问老人、政策宣传等活动。同时,成立爱心中转站,本着“自愿参与,公益服务,助人自助,奉献爱心”的原则,动员全县机关干部、社区居民把家中闲置物品通过爱心中转站进行捐赠,并接受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捐助。截至目前,中转站已收到电脑、电视、文具等600余件物品。

“今年,我们还组织村民举办了一场以‘激发内生动力,共同奔向小康\’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包括小品、舞蹈、顺口溜等所有节目都由村民自编自演。”驻村干部何雄雄说,通过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增进了邻里和谐,而且还推动了文明乡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3、村里有条“和谐路”

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联户道路、文化墙……几年来,刘家坬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时启动,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观。

之前,村上准备在该村四道峁自然村修整一条对于村民出行至关重要的村组道路,但在修路过程中,却遭遇小部分村民的阻挠。“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多年来部分村民间存在的矛盾隔阂反映在了修路上。”刘家坬村党支部书记刘耀启细说了事情的经过。驻村干部通过入户走访,耐心调解,道路建设得以重新启动。后来,驻村干部全体上阵,和村民一同劳动,并将这条路命名为“和谐路”,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赞同。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驻村干部引导村民成立以黑毛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四道峁海生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推行“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吸纳15户贫困户入股,去年每股分红1200元。目前,合作社黑毛土猪存栏52头,预计年底可出售,实现第二次分红。

据第一书记强伟伟介绍,下一步还要帮助村里成立手工挂面加工厂,目前设备、场地均到位,还要帮助加工厂创建“老刘家”手工挂面品牌并统一包装。

新闻推荐

追踪 榆林高专附中被指有偿招生 缩减高专附中招生计划

华商报榆林讯(记者李敏)7月24日,华商报A06版报道了榆林高专附中向榆阳、佳县、横山等地多所学校的初三班主任发出“招生奖励...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