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旺 山村变了样 佳县高家塄村“三变”改革引领产业脱贫记

榆林日报 2018-07-25 15:31 大字

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与村民查看高粱生长情况张三林摄

本报记者张三林见习记者李志东

宽敞的道路、整洁的广场、古朴的房屋、优美的环境……走进佳县大佛寺便民服务中心高家塄村,全然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很难相信,这个偏远而又贫瘠的村庄在2015年时还是一个有着47户贫困户的典型贫困山村,经过三年的发展,不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还有了产业支撑,通过“三变”改革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这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先进村。

开启“美颜”模式提升颜值

走进高家塄村,映入眼帘的是,陕北窑洞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干净的砖砌路连接着各家各户,村中央的文化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行走在通往田间的道路上,高家塄村村支书高春明介绍,现在全村的村组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并且每座山上的生产道路也实现了互通,农用机动车可以直接开进庄稼地。“从播种到秋收基本可以实现机械化,这样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高春明说。

去年以来,高家塄村以补齐发展短板为重点,先后投入近290万元,砖砌联户道路12公里,加宽加固淤地坝2座,维修安全饮水井4口,新修饮水工程2处,全村人都吃上了自来水。同时,对整村实行了亮化工程,先后两批安装路灯60盏,目前通村道路和村组道路全部实现了亮化。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家塄村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不只停留在“硬实力”的增强上,还注重“软实力”的提升,用特色文化引领文明新风。“我们结合环境大整治活动,通过整合资金,先后投资46万元修建公路挡墙和边沟,并对外墙墙体进行了涂料绘制,将扶贫政策、党建知识、道德礼仪等内容融入到文化墙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既可以涵养村民的文明素养,又可以促进乡村的和谐稳定。”大佛寺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建忠说道。

“三变”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村里的土地流转后,我们家改造了低产枣园4亩,又种了4亩柴胡,加上零零碎碎打工赚的钱,去年纯收入超过了15000元,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高家塄村脱贫户张美莲乐呵呵地说。

高家塄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红枣和杂粮为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全村共有217户75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了47户135人,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上。高春明说,现在村里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不单有了集体经济,脱贫产业也遍地开花,这一切都源于“三变”改革。

去年以来,村里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实在在让农民享受到实惠”的思路,投入100余万元,将村里废弃多年的17孔小学窑洞进行翻修改造,建成了集写生、培训、就餐等为一体的东方红扶贫写生基地,目前村里已经成功接待了两批高校师生来此开展写生活动,并与33所院校签订了实习写生协议。

“高家塄村建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旧村布局和古旧窑洞保存比较完整,多年来一直被全国众多知名画家所青睐,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造陕北知名写生基地。村民以窑洞和资金入股,年底按股分红,目前已有15户村民签订了入股协议。”刘建忠说,今年8月份高家塄村将启动写生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届时日接待能力超过100人,年收入至少也能达到30万元。

为了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高家塄村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5台耕地机和覆膜机,每年负责为全中心11个村覆膜种植高粱近3400亩。除去成本和人工工资,合作社每年可收益20万元。

除此之外,高家塄村还鼓励农户种植柴胡、黄芪、远志等中药材300多亩,并协调邻村中药材种植大户高栓柱与村民签订了种植合作协议,由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力,高栓柱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药材销售,约定农户每亩中药材种植保底收益1500元,大大调动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

新闻推荐

带领乡亲致富 他初心不改 记佳县金明寺镇袁家岔村党支部书记曹永旺

本报记者张三林在他的带领下,这个以前的“落后村”蝶变成如今的“先进村”;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兴起种植小杂粮之风,由之前的...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