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飘香迎客来 佳县首届枣花节暨红枣产业发展论坛侧记

榆林日报 2018-06-21 09:03 大字

泥河沟古枣园大讲堂枣园摄影展签订合作协议 骑行枣乡 品尝红枣醋 赤牛坬村实景演出

文图\本报记者张三林 见习记者李志东 通讯员暴海雄

风醉大地葭州美,雨润田园枣花香。

6月14日至16日,以“沐浴枣花芬芳、畅游万亩枣园、体验黄河风情”为主题的2018佳县首届枣花节暨红枣产业发展论坛在葭州古城举行。

莫道山峁无秀色,陌上花开君自来。从穿行于沿黄公路的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到布展在枣林间的摄影书画征文大赛,从实地参观扶贫车间,到现场订购红枣系列产品,从品尝全枣宴,到观赏实景剧,从游览千年古枣园,到聆听文化大讲堂,从观看“颂歌佳县”文艺演出,到参加红枣产业发展论坛……丰富多彩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充分展示了“中国红枣名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魅力。此次活动深入挖掘了红枣文化内涵,解决红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打造红枣产业全产业发展链条,促进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一剂新鲜血液。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我们挖掘红枣资源潜力、谋划红枣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宣传佳县发展优势和人文特色提供了契机,也为我们面对面聆听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提供了难得机会。”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说。

1、骑行魅力枣乡——

感受别样黄河风情

六月的葭州大地,杂花生树,莺歌燕舞。6月14日,以“骑行枣乡,全民健身”为主题的“红枣羊杯”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在佳县白云山天一广场鸣枪开赛。

赛道设置是本次比赛的一大亮点,赛道全长40公里,以白云山天一广场为出发点,途经峪口、木头峪,最后再回到白云山天一广场,60%在沿黄观光路上,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可以充分沐浴万亩枣花芬芳,欣赏别样黄河风情,感受绿色生态魅力。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融入自然、风行世界的绿色时尚运动。本届山地自行车挑战赛是佳县继去年9月承办自行车联赛首发站比赛后,自主举办的第一项山地自行车赛事。佳县副县长田再兴表示,赛事的成功举办,必将成为佳县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佳县扩大开放、增进交流、提升形象的重要平台,将有力推动佳县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今年我带了许多朋友过来参加比赛,我觉得这里环境特别好,呼吸着新鲜空气,闻着枣花香,沿着黄河自由奔驰,很爽快!”来自延安单车俱乐部的刘国峰说。

“我们协会一直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倡导全民健身运动,这次能够在枣花芬芳的季节里,组织并参加自行车骑行赛,让大家零距离感受黄河风情,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佳县自行车协会高成浩说。

2、走进扶贫车间——

解密“枣”脱贫“枣”致富基因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有4000多亩有机红枣,是全县有名的红枣村。近年来却因自然灾害、市场挤压等影响,成了贫困村。为了让红枣产业重新火起来,该村通过财政补贴对枣林进行了“降高塑形”技术改造,并严格按照绿色有机作物进行栽植管理,实施改造后,平均亩产量翻了一倍多。不仅如此,村里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研发系列深加工产品,先后注册成立了润宝枣业专业合作社、佳县金龙养猪合作社,还注册了“佳州红”红枣酒商标,使红枣产业走上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并带动17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实现枣农“枣脱贫,枣致富”。

在王宁山村第一书记杜军峰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村里的红枣酒酒窖,品鉴了红枣酒、红枣醋、红枣口服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听取和了解了扶贫车间建设、管理及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情况。

“我们以红枣酒业为主导,不断延长扶贫产业链条,去年成立了王宁山红枣酒业合作社,并建成了500吨窖藏酒洞,下一步规划建立500吨红枣原浆酒厂,从而带动160台小作坊进行枣酒生产,吸纳173户贫困户434人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年底按股分红。同时,依托村里的养猪合作社,建成了1200头原生态红枣黑毛土猪养殖基地,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带动74户贫困户,每年可保底分红600元,效益好,分红多。”杜军峰介绍说,为了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村里还与外来客商洽谈,用2万斤红枣原浆酒兑换4000吨有机肥,实施枣园、林下种植冬瓜、萝卜、芝麻等有机作物,建设田园综合体,确保年内高质量完成整村稳定脱贫退出。

“我家是村里的第一家酿酒户,去年酿了3000斤酒,卖了差不多2万元,今年前半年又酿了1000多斤,现在还窖藏着。要单靠卖枣子的话,我家的20亩枣林不会有这么高的收入。”今年60岁的王增吉一边邀请大家品尝红枣酒,一边乐呵呵地介绍他家的光景。

3、畅游万亩枣园——

感知枣乡历史文化

仲夏的坑镇赤牛坬村,气韵生动,生机勃勃,绿树掩映,一步一景。该村民俗文化厚重,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民俗博物馆。馆内设置农耕生产工具、民间文艺娱乐、农民手工艺等68个展厅共5万多件展品。众人不禁惊叹:这里真是陕北农耕文化的一块活化石,为我们留住了文化的根脉。

当天,与会人员一行还观看了由乡民自编自演的原生态实景剧《枣乡人民欢迎您》,并品尝了用枣糕、枣饼子、枣焖饭、红枣蜂蜜汤、红枣枸杞银耳汤、枣酱等近三十种菜品连盘成席的全枣宴,全枣宴以其百变多样的形式和滋味,备受大家的喜爱和称赞。

“赤牛坬的这种景象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说民俗博物馆是静态呈现,那么这个全枣宴和实景剧就是活态展现,这个地方很好保存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为人们研究陕北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白乃生说。

如果说赤牛坬是一座社会民俗博物馆,那么朱家坬镇泥河沟就是一座自然生态博物馆。走进古枣园,与会人员受到村民的热情邀约,在“千年枣王”的绿荫下,聆听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系孙庆忠教授关于古枣园文化的倾情讲述,并共同见证了《泥河沟农业文化遗产丛书》的发布。

孙庆忠说:“泥河沟这片千年枣园,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文化系统,这里保留着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枣林,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天然基地,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块土地、每一处村居、每一个人,共同组成了这座鲜活的自然生态博物馆,成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国枣文化的一个直接平台,也成为陕北红枣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

活动当天,与会人员还参观并游赏了木头峪村枣园,品尝了天然醇厚的枣花蜂蜜,观赏了别具风格的摄影、剪纸和书画作品。此外,在木头峪村红枣展销会现场,十几家企业及合作社纷纷拿出“看家宝”,如紫晶枣、空心枣、蜜枣等产品供大家品鉴。

4、举办主题论坛——

把脉红枣产业发展路径

佳县素有“中国红枣名乡”美称,是全国红枣五大产区之一。目前,全县红枣栽培面积达到82万亩,有机红枣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正常年景红枣产量可达20万吨。

近年来,佳县红枣产业逐渐步入了发展低谷,曾经红极一时的致富产业几乎陷入了“效益越低越不管,越不管效益越低”的恶性循环当中。为了准确把脉佳县红枣产业发展,理清当前红枣产业发展大势,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动全县红枣产业走出困境、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佳县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红枣产业发展论坛,旨在提出破解良策、开辟崭新路径。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8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红枣保鲜与加工技术》《红枣活性成分及产品开发》《让新营销为佳县大枣插上市场成长的翅膀》等专题报告,从红枣产业创新发展、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多个层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佳县应依托红枣优势资源,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和产品群,比如可以用新鲜大枣为主要原料,经匀浆榨汁,辅以陕西省地方特产如酸枣汁、苹果汁、梨汁等,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鲜枣汁果饮,有效解决大枣采收后易烂果、不易贮存等影响枣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唐志书还建议,佳县应依托传统优势旅游资源,融入中医药养生文化元素,发展中医药保健养生旅游产业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李新岗提出,佳县红枣应注重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建立现代红枣加工基地,建立集群式或分散式红枣加工企业。同时,利用特色品种,瞄准功能成分和作用,研发红枣功能产品和特色深加工产品,把传统产品与新产品结合,原枣销售与产品销售结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论坛闭幕仪式上,佳县还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战略决策咨询、红色资源开发、多元合作办学、全产业链条打造、科研成果转化、环境保护治理、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佳县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建设中国优质有机红枣产业基地,全面实施‘园区带动、枣畜富民、旅游突破、城乡统筹\’四大战略,全力打造百亿红枣产业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富民。”佳县县长杨政表示,今后,佳县将以品牌建设、基地建设、加工转化和市场营销为重点,扩大佳县油枣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打造红枣全产业链,确保多环节提质增效,真正把佳县红枣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新闻推荐

佳县采取三项举措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本报通讯员康亮亮报道今年以来,佳县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优化营商环境,更...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