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佳县:生态扶贫托起绿色希望

榆林日报 2017-12-23 12:4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三林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这样的景象在深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佳县已到处可见。“这几年荒山治理得很有成效,我们村的山梁上全部栽种了枣树。”说起生活的变化,佳县通镇向阳湾村的贫困户贺德凯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家的4亩枣树,“我家的枣树今年全部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土地流转,每亩枣林地合作社给我补260元,家里不忙的时候我还帮合作社整理枣树地,每天的工资是70元,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的收入,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这样的变化,正是源于佳县把生态脱贫放在突出位置,让荒山变青山,向青山要金山,围绕“生态变美、百姓脱贫”目标,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总体思路,狠抓生态护林员选聘、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工程、林产业发展等各项生态扶贫工作,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新路子。

建设“绿色银行”

——书写荒山增绿、群众增收的“佳县答卷”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今年以来,佳县狠抓造林绿化工作,投资1400万元,实施了榆佳高速剩余部分以及榆佳工业园区集中移民搬迁安置社区、中心敬老院、管委会小公园、盐化六路、幸福路、榆佳302省道、县城绿化七大重点区域绿化,截至目前,榆佳高速、榆佳302省道、榆佳工业园区佳县中心敬老院、管委会小公园、县城绿化全部实施完毕。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打造优质规范的生态文化教育、科普、体验基地,建设中国枣王记忆馆,完成了金沙湾和白云山森林公园可研,并通过省级评审。同时,大力推进沙地和黄土高原生态旅游,举办了千年古枣园开杆仪式、红枣采摘节等文化活动,打造凸显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为确保造林、护林效果,佳县建立严格的投入保障机制,印发了《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办法(试行)》,对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考核管理、选聘流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先后分两批聘用生态护林员197名,生态护林员月工资600元,护林员工资以一卡通形式按时发放。同时,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53.46万亩694.98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户8988户22384人,兑现资金109.58万元,目前所有资金已全部通过一卡通兑现到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佳县紧紧围绕“中国有机红枣名县、陕西省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三大战略目标,全力抓品牌、建基地、深转化、扶龙头,不断加快红枣产业化进程,促进了提质增效、脱贫致富。其间,大力推广“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和低产枣园改造,累计实施红枣降高塑形丰产技术8万亩,完成低产枣园改造26.5万亩。

今年以来,佳县通过林业产业帮扶,累计带动4100户1.2万名贫困人口,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2400元,扶持2080户6100人实现了脱贫、4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就业。

创新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与脱贫有机结合、互利共赢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富民,走绿色脱贫之路,是必然选择。下一步,佳县将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做到林业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政策指导精准、技术服务精准,通过发展红枣、核桃、苹果、山杏等林业特色产业,参与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强化林业生态保护、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定点帮扶等方式,使有适宜林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林业意愿的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红枣产业是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该县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扎实推进有机红枣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实施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不断提高枣农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红枣防裂提质增效。今后每年推广红枣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5万亩,每年打造红枣低产园改造示范点20个,实现贫困户低产枣园改造全覆盖。其中,计划由县红枣办、红枣站、林业站、种苗站分别包抓全县20个乡镇,每年选派100名技术人员包扶林业产业建设,每年培训场次不少于100次,培训枣农8000人,为产业脱贫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沿着“食品—营养品—补品—药品”方向,狠抓红枣精深加工,拉长红枣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切实做大做强佳县红枣品牌,实现红枣丰产增收富民。

同时,佳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新模式,着力构建林业产业长效脱贫机制,大力推行“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贫困户”,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指导贫困户发展林业生产、参与林业基地建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作、劳务合作、林场流转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业生产、林下经济,开辟出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实现脱贫攻坚与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的互利共赢。

新闻推荐

佳县优化脱贫攻坚项目招投标管理流程

本报通讯员暴海雄报道今年以来,佳县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部或部分使用国家投资、财政筹资、社会捐赠的所有建设项目和以国有资产投资为主的自筹资金建设项目,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使用信贷资金...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