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聚力打造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园区稻香蟹肥好“丰”景

榆林日报 2021-11-05 09:11 大字

近年来,横山区坚持产业先行,依托无定河、芦河流域水稻规模化种植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21年,该区稻谷产量预计可达2.5万吨,河蟹产量达20万斤,蟹苗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相关产业实现总产值1.3亿元。

“转活”土地增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横山区稻田养蟹面积已从最初的350亩发展到3.6万亩,相关从业企业发展到34家,全区“稻田养蟹”规模持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效益日渐显现,管理水平趋向科学,稻蟹综合种养已经成为一项高效提升土地收益的产业。据测算,稻田养蟹模式水稻和螃蟹两项年亩均收入可达9200元,比单作水稻高出7040元。

其中,响水镇驼燕沟村村民注册成立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82户发展到2100多户,流转土地从600多亩增加到1.3万亩,种植水稻1.1万亩,被评定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多年来,该合作社一直致力于土地流转模式、经营模式、产业布局的改革优化。

成立之初,该合作社统一有偿流转村集体闲置撂荒耕地,现已优化为农户耕地以股份形式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收益也由单一的流转基础收益转变为“基础收益+5%丰产提成+合作社股权收益”的有机分配机制。传统土地经营模式由于基础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导致土地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合作社从土地整理入手,整体规划并引进全程作业机械,建成标准化配套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仅用9个人即可基本完成万亩稻田的生产管理。同时,合作社还通过组建集团公司,成立种苗、养殖、草业、有机肥等专业分公司,形成“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围绕水稻种植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稻谷加工后的碎米、秸秆及稻糠用于发展养殖,养殖产生的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再投入到育苗和水稻种植中,良性循环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效益、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实现了土地收益最大化。

稻蟹共养促“双收”

在全面加快土地流转工作的同时,横山区无定河、芦河流域各村组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为目标,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发展思路,在网格化连片稻田里放养螃蟹,聚力打造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园区,通过建设生态资源循环利用、休闲旅游观光、品牌推广等融合发展手段,走出了榆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稻蟹共养,就是在稻田里养殖螃蟹。其间,螃蟹可采食稻田里的杂草和螺蛳等自然饵料,其残饵、粪便等又可作为水稻的优质有机肥料,可减少化肥使用50%以上,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循环生产模式。

另据统计,在按照科技创新、示范带动、技术培训的理念积极探索稻蟹共养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富士水稻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先后带动周边农户近2000户,新增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户均增收超2万元;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就业,合作社常年提供就业岗位8个,短期务工累计超2000人次,增加劳务收入超50万元。同时,该合作社还有条不紊地推进了水上乐园、休闲娱乐中心、林荫步道等创意农业体验板块,年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销售收入达100万元左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相关区域全面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改革办供稿)

新闻推荐

横山区:做好森林防火气象服务

本报讯(通讯员张生梅)近日,横山区气象部门加强与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急管理局、林业局、消防大队以及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

横山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