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退休老干部张炳贵:“沙窝窝”种出“好果果”
张炳贵在果园里侍弄果树。周世久 摄
通讯员 周世久
核心提示
1940年8月出生的张炳贵,是横山区赵石畔镇赵石畔村人,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他承包了横山区赵石畔镇国营林场300亩荒沙地,实施低产林改造工程。经过近20年的不懈奋斗,如今已年逾八旬的张炳贵老人,硬是让昔日的荒沙披上了绿装,建成了稳产高产的经济林园,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承包林场,播种绿色希望
2000年,张炳贵从横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站退休后,回到家乡赵石畔镇赵石畔村。然而,身为工程师的他,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感觉每天无所事事,生活失去目标。于是,他开始思索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看到杨善洲、牛玉琴和石光银等治沙模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感人事迹后,茅塞顿开,立志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在荒沙播种绿色希望的人。
2003年,横山区赵石畔国营林场300亩荒沙地实施低产林改造工程,并准备向外承包。张炳贵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与赵石畔国营林场签订了48年的承包合同,决心把这片荒沙梁改造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园。
痛定思痛,坚持初心不改
工程承包后,他动员全家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坡上挖了6000多个鱼鳞坑,全部栽植上葡萄苗。不料因沙质土壤保水性差,没有灌溉等配套设施,管理技术也不到位,95%以上的葡萄苗没有成活。种植葡萄失败,不仅把他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更挫伤了家人创办经济林园的积极性。家人们埋怨他,乡亲们嘲笑他,但他痛定思痛,初心不改,坚持不懈干到底。
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张炳贵承包低产林改造工程的第二年,他年仅35岁的二儿子遭遇车祸,多方救治无果,成了植物人,在病床上躺了8年后去世。更为不幸的是,二儿子躺在床上,年仅45岁的大儿子又被确诊为肺癌,虽在西安、北京等大医院救治,但最终没能挽留住生命。
两个儿子生病期间,张炳贵为经济林园的发展,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他们走完生命最后的历程,给他留下终身遗憾。接连失去两位至亲骨肉,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终日以泪洗面的老伴、儿媳和孙辈们,张炳贵有种天塌地陷的感觉。但他化悲痛为力量,用坚强的毅力,为家人们做好表率,决心为低产改造和沙地苹果产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全神贯注,创建经济林园
为了建成经济林园,他和家人除了长年累月的劳动外,几乎把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全部投入其中,还贷了款,累计投资达300多万元。2008年,他挂牌成立横山区芦河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注册了“芦河沙地苹果”商标,2020年进行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促进了果业公司的长远发展。
张炳贵总结经验,咨询专家,邀请果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走科学规范化发展道路。他在陡坡地挖鱼鳞坑,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杏树苗栽植,在平缓地发展苹果产业,将经济林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他修建了住宿、办公用房,架设了电线,建起沼气池、蓄水池和人饮抽水站,硬化了园林道路,新建了保鲜库,架设了防护网,完善了水、电、路、池、站、库、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从延安洛川等地聘请技术人员到园里开展修剪、拉枝等技术指导,为经济林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张炳贵的经济林园栽植杏树4900株、嫁接苹果树4500株,昔日的低产林已变成郁郁葱葱、果香四溢的花果园。2016年,苹果树开始大面积挂果,2020年进入丰产期,每年经济纯收入达50多万元。
科技扶贫,奉献一片爱心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老干部,张炳贵致富不忘众乡亲。近年来,他累计安排500多名剩余劳动力在林园内干活,让乡亲们有钱挣,共同富裕。同时,他每年邀请市区林业专家进行技能培训,让周围上百名村民免费参加学习和培训,进行科技扶贫。
2020年2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张炳贵为榆林抗疫一线的执勤人员和医务人员捐赠了5000公斤、价值5万多元的苹果,受到市慈善协会的表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张炳贵的经济林园,为横山沙区低产林改造和沙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被市委授予“榆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榆林三年植绿大行动奖”。他创办的果业公司被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命名为“老干部发挥作为示范基地”,被市果业办确定为“榆林山地苹果坐地苗示范园”。
近年来,张炳贵的先进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中省市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主人公乔树林(邓超饰)在毛乌素沙地种植沙地苹果的感人故事,就是根据张炳贵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露露任惠)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命名全省60个村为2020年度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榆林市共有7个村入围榜单,分别为横...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