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汗水林成海 人勤山青满眼绿 横山区生态建设之路

榆林日报 2021-03-13 08:22 大字

通讯员 李强 拓海东

北部沙地樟子松繁茂成林、抵挡沙漠侵袭,中部芦河、无定河流域稻谷飘香、飞鸟嬉戏,南部山区林草葱翠、野生动物遍地。

横山古称怀远,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无定河中游,这里曾经“沃野千里、牛羊塞道”,后来一度成为“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不毛之地,再后来历经数载绿色接力,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美好家园正在形成。

守着青山“赚票子”

在横山区雷龙湾镇永忠村,当地村民利用混交林带中的紫穗槐发展养殖业,全村养羊7500多只,户均60多只。放到过去,这样大规模的羊子养殖,肯定会造成草场“三化”,而如今人们一边积极造林种草治沙,一边大力发展羊子舍饲养殖,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多年来,横山区把治沙造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通过积极培育草源、发展羊产业,探索实践出了以林养牧、以牧促林、林牧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横山北部荒沙区,利用营造成功的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带,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南部山区,柠条、紫穗槐、花棒、沙打旺种植,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满足了山区群众舍饲养羊的饲草需求,养殖收入占到沙区群众总收入的70%以上。

在横山中部无定河河道地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划定保护区、成立湿地保护工作站等一系列治河“大动作”不断,原先撂荒的盐碱地变身丰收的水稻田,水环境的改善还吸引了白天鹅等大量候鸟前来“打卡”,稻浪滚滚、候鸟蹁跹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接力“黄沙”成“绿海”

在横山区雷龙湾镇哈兔湾村党支部书记冯永兵的记忆中,儿时的村子林草稀少,一刮风,天色昏黄不清,地上、空中杂物乱飞,村民苦不堪言。

四望黄沙、不产五谷,是横山当时一些地方的真实写照。为此,横山坚持不懈地开展造林绿化,绿色的接力一代传承一代。

最早开始时为群众自发性的零星栽植,树种以杨、柳、榆、桃、杏、梨等为主,且大多分布在芦河川、无定河和黑木头河的沿河两岸、山坡沟渠、村庄道路和房前屋后。

借助中省专项政策机遇,横山区林业建设开始逐年加快,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中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横山实施。十年来,部署安排了樟子松基地建设、千里绿色长廊绿化、河流渠道农田林网绿化、城乡绿化、环榆林城防护林带建设、林业产业建设、能源企业绿化等“八大绿化工程”,横山大地实现了绿染山川。

在树种设计中,樟子松绝对是横山造林绿化的“头号功臣”。从2013年开始,横山区在原有樟子松林的基础上,采用承包造林方式,使常绿树种樟子松造林达40万亩。如今,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牢牢地盘踞在沙漠中,成为治沙的最佳植物生态体系。

续写绿色传奇

一条条绿色林带横亘其中、一座座荒沙荒山披上绿装,一个个沙漠裸露地块作为“硬骨头”被啃掉……横山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截至目前,全区林业用地430万亩,现有林木保存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2%。全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5万亩,飞播造林49.5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义务植树1000万株。

“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洪水肆虐,沟壑呜咽”的景象早已不见,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而随着森林植被恢复,横山境内河流含沙量逐渐下降,扬沙天气逐年减少,沙区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频繁出没,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今后,横山将坚持“生态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城林相融、城市与农村互动”的生态建设新模式,继续执行南治土、北治沙、中治河战略,力争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新闻推荐

军民一家亲

近日,武警榆林支队官兵前往横山区小李家坬村走访慰问,并组织开展义诊活动。在小李家坬村,随队军医详细了解群众的身体状况,向...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