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最美劳动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奋斗故事
4月18日,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综合柜员李莉在进行核心系统业务技能操作。本报记者肖晓良摄
4月18日,法士特壳体三车间旋压组加工中心操作工李锋在生产线上工作。本报记者肖晓良摄
编者按:
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让劳动者更美丽。无论时代环境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无论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无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劳动始终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劳动者的创造始终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全体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今年又有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光荣亮相,他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这些品质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走近其中几位杰出代表,感受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聆听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
张小侠: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本报记者郭军
张小侠从来不穿白色衣服,因为孩子们爱抱她,难免有几个洗不干净的小手,会把白色衣服弄上灰色的印迹。而张小侠喜欢孩子们抱她,所以她选择穿深色的衣服。
渭南市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殊教育学校)是张小侠一手创办起来的。1994年,学校创办之初,张小侠还身体健康。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在学校刚刚走上正轨,1998年冬,张小侠突发腰腿疼痛。疼起来,腰弓得像只虾。她以前是打篮球的,总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所以也就没重视。2000年9月,张小侠实在疼得受不了,被家长们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胸椎部髓内肿瘤。虽经手术治疗捡回一条命,但张小侠瘸了一条腿。
但是你听,聋哑、自闭、癫痫、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们再加上腿疾的张小侠……特殊教育学校的围墙挡不住里面的欢声笑语。来来往往的村民很纳闷,不是应该哭吗?人生都这么难了,还笑得出来?
这就是张小侠办学的初衷:让残疾孩子也能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
4月18日,在特殊教育学校,一个班正在上手工课。学生们卖力地搓着橡皮泥,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小企鹅、小老虎就做好了。33岁的何盼军穿着校服坐在其中特别显眼。
何盼军先天聋哑,没上过一天学。成年之后他四处打工,还考取了电焊工证。但工作时间越长,不识字的遗憾就越大。看着身旁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写字,何盼军坐不住了,他向父母提出要读书。这次,面对成年孩子的读书要求,父母没有阻拦,还帮他找到了张小侠的学校。
这么大年龄还回到学校和几岁、十几岁的小朋友一起读书?这个问题在张小侠那里根本不是问题。和残疾孩子们一起待了20多年,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心理变化,张小侠洞若观火。
孩子们的宿舍在这栋楼,而衣柜在那栋楼。张小侠介绍,原来是在一起的。但有一次,老师们早上去宿舍,地上全是撕成碎片的枕头和被子,棉花糊在孩子们的脸上。从那以后,柜子就被搬到了教学楼。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透露出张小侠带特殊孩子的不易。
张小侠表示,与最初没钱办学,蹬着三轮车卖对联卖年画;拄着拐杖,四处借钱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看病;整夜陪伴哭闹的孩子相比,这些事都不算事。现在,在各级教育、妇联、慈善部门帮助下,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
可贵的是,这所特殊学校不只是一个“托儿所”,全校有小学六个班、初中两个班,教材是聋校、普教和培智专用的。在这里,学会写字根本不新鲜,2012年张小侠的学生参加陕西省残疾人艺术作品汇展,4幅作品获奖;2018年参加陕西省慈善文艺汇演获二等奖,3名优秀学生考入北京隐形翅膀艺术团。
聋哑的马浩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8年,目前在华州区宏权皮影公司工作。他在学校时就擅长绘画和手工,工作后练就一手雕刻皮影的绝活,月工资6000多元。张小侠的心愿就是如此,让学生们掌握一技之长走向社会,不仅自食其力,还赢得别人的尊重,活出精彩。
邱洪玲:慧眼识图的“防故明星”
本报记者苏怡
提起铁路货车检车员,大伙儿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挥着膀子、趴在车底敲敲打打的汉子形象。但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车辆段安康东运用车间TFDS动态检车员邱洪玲让许多人对这个工种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改变大伙儿印象的不仅因为邱洪玲是一名女工,更重要的是因为货车检修方式的变化。“以前检查车辆都是人趴在车底挨个敲配件,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故障。”4月24日,邱洪玲对记者说,从以前的“趴车底”到现在的“看图找碴儿”,货车检修变得省时省力多了。
42岁的邱洪玲原本是一名轴温检测员,2009年安康车辆段投用了TFDS设备——货车运行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她便主动要求转岗,成为一名TFDS动态检车员。TFDS系统是一套高科技设备,通过在进站咽喉处的轨道上安装高速摄像头,对列车运行的底部和两侧进行拍照,经浏览软件分析图片后发现车辆故障。“现在只用电脑接收现场高速摄像设备的图片来‘找碴儿’,就能判断故障,省时省力多了。”邱洪玲说。
每10分钟就要点击查看1000多张图片,并技检完成一趟列车,一个班下来就得查看3万多张图片。邱洪玲说:“虽说看图比以前的‘趴车底’简单了,但对检车员的要求却更高了。要在海量的图片中不放过一处故障,很考验‘眼力’,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漏检故障,造成严重事故,责任十分重大。”
为了防止漏检故障,邱洪玲积极参与车辆防故方法、操作规程等编制工作,总结出“先看面发现明显故障,再盯片和点强化关键部位检查”的检车工作法,并结合车辆制动梁、侧架、钩缓、中间部4个工位编制成420字的顺口溜,使班组检查和预报车辆故障的能力显著提升。
2015年,“邱洪玲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她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先后编制完成《TFDS重点故障》等20余项防故图册,为职工培训、作业提供了数据支持。此外,她还研制成功“TFDS动态检车游戏教学软件”,设置教学、闯关等4个功能板块,将培训工作转换成游戏模式,使职工在寓教于乐中迅速提升业务技能。
凭着一双慧眼,邱洪玲在TFDS动态检车员的岗位上防止典型故障130余件、重点故障900余件,成为班组里的“防故明星”。邱洪玲说:“我要对检查过的每一趟列车负责,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
李莉: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银行柜员
本报记者郭军
穿上制服、戴上丝巾,李莉给人一种干练、自信、大方的感觉。
李莉是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综合柜的一名员工,在2019年2月4日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中,李莉“30秒蒙眼点钞”以191张成绩一举打破178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点钞是银行柜员的基本功。银行柜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由于钞票新旧不一,点钞机经常数据不准,需要人工清点复核。4月18日,在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综合柜台,李莉给客户陆新办完业务后,客户并不想离开,他向李莉提出:“能否将钞票数目再确认一遍?”她微笑着点点头。这是李莉在办理业务中听到最多的一项要求。只见李莉眼观手、耳听音,两只手上下翻飞,“一指五张”“侧单点”“二指轮”……完美配合。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柜台窗口数量有限,如果柜员不熟悉业务,打字慢、点钞慢,客户抱怨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多。为减少客户等待时间,2011年入职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的李莉暗暗苦练点钞技术。长时间的训练,她右手拇指食指因为摩擦,指纹变淡、皮肤变薄,左手中指磨出茧子,无名指中间关节也因夹钞的缘故,骨头略微突出。而她在给钞票扎彩条的过程中,手指经常被划出血口子。
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李莉认为传统点钞速度虽快,但观赏性不强,客户体验感差。她又开始潜心钻研花式点钞法。李莉向老师、同事、网络学习,创新加实践,将单指、多指点钞演变出“孔雀开屏”“弹琵琶”“打算盘式”“接二连三”等15种点钞手法。
业务越练越精,李莉在2012年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技能比赛点钞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员工中的佼佼者。2013年、2014年李莉连续参加两届陕西省职工科技节展示,其演示的花式点钞法作为金融行业的绝活赢得了满场喝彩。2014年她当选为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新员工技能内训师,把自己这项创新技能手把手传递给新入职的员工。
今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节目之前,李莉从来没有进行过蒙眼训练。为了适应蒙眼要求,李莉把新、旧钞混合在一起练习。“蒙眼更需要强化听觉和触觉反应。”李莉说。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李莉对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对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胡万彪:热心公益的好医生
本报记者郭军
胡万彪常说,医者仁心。行医当中,给患者治病、减免药费,这是胡万彪常做的事情。
4月24日,在榆林市横山区红十字会医院,胡万彪查完病房之后,又开始和医院同事商量给一个特困户先看病后收钱。医院同事已经习惯了胡万彪这种“要求”。因为针对困难户,胡万彪一直都是先看病后算账,至今累计“打白条”看病的人数已达3000多人。
1962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胡万彪,曾担任横山区(原横山县)医院副院长。2005年,横山区(原横山县)红十字会医院创办,聘请胡万彪担任骨科主任。专科医院的锤炼,让胡万彪的医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创伤骨科、小儿骨科、手外科和粉碎性骨折治疗手术更是他的“拿手绝活”。
当地骨科大夫少,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大夫更少,远近的骨科病人都想找胡万彪治病。不管是三更半夜,还是冰天雪地,他从不拒绝。为了带出更多医术过硬的骨科大夫,2015年,该院成立以胡万彪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胡万彪带领6名骨科业务骨干进行新技术、新项目研究。但他还是不满足,他要为家乡培养更多的好医生。从2006年至今,胡万彪及医院资助的贫困医学类大学生达240多人,资助金额150多万元,培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240多名,其中博士生、研究生16名。
胡万彪发现,越是地处偏远,患者的病情越复杂。2014年,他组建了横山医疗卫生领域第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地区义诊。87岁的高祖兰先后5次接受胡万彪免费上门诊疗。几年来,胡万彪带队下乡义诊100多次,协调医院免费赠药价值30多万元,受益群众9万多人。
2011年,胡万彪义诊来到横山区(原横山县)响水镇杨兴庄村焦家洼村民小组。该组30多户人家散居在沟道中,生活出行都很困难。胡万彪出资3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长40米、宽5米的石桥。2018年,胡万彪又多方筹资200多万元,推地、打坝、修梯田、建高抽站,把焦家洼村民小组的低产山地改造成1600多亩旱涝保收的宽幅梯田。胡万彪还指导组上成立合作社,种植300多亩黄芪等中草药,并与步长制药集团达成收购协议。
和其他医生不同,给胡万彪送锦旗的人,不仅有患者,还有学生、贫困户。大爱无疆,这句话用在胡万彪身上,一点都不夸张。
李锋:法士特技术工人领跑者
本报记者郭军
法士特是国内重型汽车变速器行业的领跑者,而李锋则是法士特技术工人的领跑者。
4月18日,在法士特高大宽敞的生产车间里,只见一排排机器人手臂不知疲倦地上下翻转。为数不多的工人,虽然身着蓝色制服,脚穿内置钢板的厚底皮鞋,但既不扛大包也不抡大锤,只需在数控电脑屏上摁按钮。前来参观的人惊讶地问:“你们是蓝领吗?怎么和白领差不多?”
随着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越来越多地来到生产一线,只会在流水线重复机械化作业的工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需求。近几年,法士特通过多种形式为员工“搭梯子、建台子、铺路子”,积极引领产业工人向技术工人转型,企业内部形成了人人争做“工匠”的浓厚氛围。法士特壳体三车间旋压组加工中心操作工、技术能手李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6年3月,发生了一件让法士特工人们都非常难忘的事。壳体三车间承接了S变速器壳体类零件的试制任务。李锋发现,加工倒挡轮安装位使用的三面刃铣刀有问题,加工时噪音大、震动大,震纹明显,达不到工艺要求且加工时间长。
李锋没有把这个难题甩给研发人员,而是一边查阅大量技术资料,一边请教老员工。在反复测试之后,他大胆提出对原有刀具的宽度、切削前角进行改动,并增加分削槽。由于改动较大,工友们心里很忐忑。意见反馈到刀具厂商那里,厂商很质疑,但李锋有信心。新的刀具制成取回后,工友们都围过来看,刀具安装好之后启动,大家先听声音,噪音小了;再看时间,只用了10分钟,而原来的加工时间是50分钟;最后看成品,质量也提高了。李锋在法士特“一炮而红”。
近年来,随着法士特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李锋自学数控知识的劲头更足了。3年间,他针对企业车间五大类壳体零件的加工特征和机床特点,编写了大量宏程序代替原先的加工程序,减少了操作人员在程序修改中的工作量和出错率。此外,他还大胆建议企业工艺部门运用反铣、复合刀具、金刚石刀具等,探索产品精度提高、效率提升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李锋还积极带头培养新人。他是法士特数控加工设备内训师,先后带出了100余名合格的新员工,分布于法士特各条生产线,他所在的调试组也成为法士特有名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三林报道3月26日,横山区韩岔派出所及时出警,与消防人员、辖区群众密切配合,成功扑灭一起火灾,有效保护了群众的生...
横山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