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扎实加强文化建设,补足文化基础设施短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文化激活力 城市有魅力
本报记者徐子昕见习记者刘勃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榆林市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紧扣追赶超越主旋律,补足文化基础设施短板,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凝聚出昂扬向上的文化力量,榆林市上下共享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硬件先行——
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听说榆林的博物馆、图书馆都动工建设了,真好!”在西安读大学的榆林学子文涛说。去年8月2日,备受榆林市人民瞩目的市图书馆、博物馆开工建设,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极大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我们去年的亮点工作之一就是在文化基础设施工作持续推进的基础上继续发力,加快补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市文旅局局长刘仲平说。
“我读书、我快乐”,这一口号在榆林已成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榆林市7个县级图书馆在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达标上榜,位列上等级图书馆名单中,图书馆上等级率由2017年前的33%提高到2018年的67%以上。建筑面积达18300平方米的府谷县图书馆如今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公共图书馆。
保护非遗——
原生态文化发展受瞩目
“我从小就喜欢唱道情,那时候唱道情没地位,家里人都不理解我。现在我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心里非常自豪。”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明理演唱的清涧道情广受好评。
榆林市积极开展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斐然。2018年,榆林市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新增3人,还在第六批陕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增7个项目,分别是子洲唢呐、三边柳编技艺、定边二毛皮制作技艺、陕北裘皮制作技艺、横山区炖羊肉制作技艺、神木火判官、白草寺庙会。
同时,榆林市争取国家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经费800多万元,新建或提升改造了10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馆、27个非遗传习所。横山区成功申报为“中国曲艺之乡”,成为继延安市安塞区之后陕西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文化惠民——
让文化硕果全民共享
“由榆林市戏曲研究院创作排演的《大漠红柳》再次获奖,在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市文广局工作人员康卫介绍。
榆林市不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剧目展演,《大漠红柳》在榆林剧院连演3天,陕北煤海艺术团排演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连续演出6场,广受好评。
“去剧院门口领票就能免费观看演出,我和老伴参加了好几次,那些节目很好看。”市民张先生说。
去年,榆林市完成政府购买公共演出1894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4263场次,将具备条件的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免费开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文化硕果全民共享。
新闻推荐
村民领到分红,满脸笑容。文图/本报记者赵娜见习记者李志东村集体分红54108元、业雄合作社分红140万元、党岔镇北庄村经济...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