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作为榆林市第一家民办事业单位,榆林市数字图书馆的诞生和发展,为榆林乃至全省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新探索 ——榆

陕西日报 2017-12-01 06:23 大字

在培训现场,教师代表正在下载APP。受访者供图

榆林实验小学教师朱艳在使用APP。 本报见习记者 罗晓兰摄

本报见习记者 罗晓兰 记者 白亮

“民办事业单位是什么?民办数字图书馆又是什么?”2017年10月17日,榆林市数字图书馆馆长贺建民接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电话,对方向他了解该馆的部分情况。

作为全国少有的民办数字图书馆,榆林市数字图书馆从2010年筹资创建以来,在文化体制改革、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出了新路子,为其他民办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立足:破阻力筹办数字图书馆

2009年6月,已在西安成功创业的贺建民动了回榆林投资文化服务业的念头。

贺建民老家在榆林市横山区,上大学前,他从未出过远门。“我第一次到西安就是上大学时,那时坐汽车要走两天两夜。”贺建民说,虽然交通逐渐便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比起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榆林整体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

而当时的榆林,在外地人眼中俨然是一副暴发户模样。许多人不读书、不学习,精神空虚。看到这一现象,贺建民不无担忧。

2009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书香榆林”的号召。在此契机下,贺建民决定创办一家数字图书馆。但这一想法遭到了亲友的反对,大家认为文化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不如当时的煤矿、房地产等行业来钱快。

面对众人的劝阻,贺建民反复思考:一方面,没有市级实体图书馆的榆林,在转型发展中迫切需要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煤矿、房地产等行业明显“过热”,需另辟蹊径。

再三权衡后,贺建民打定主意,要创办榆林市数字图书馆。他说:“建设实体的纸质图书馆从拿地到建设再到开馆运行,起码要三四年时间,且投资数以亿元计。而数字图书馆投资小、见效快,还能方便基层群众。”

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

2009年10月,贺建民去榆林市工商局注册图书馆,却吃了“闭门羹”。他回忆说:“名录中根本没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说要注册只能叫有限公司,不能叫图书馆。”他急了,说:“这肯定不行,我就是要办图书馆,怎么能叫公司呢?”对方表示没有办法。贺建民转身又到了民政局,但结果仍不理想——在民政局注册不能以企业、个人或经营性组织的名义,且注册后只能是非营利性质的单位。

贺建民不甘心,他想为家乡作点贡献,但同时又想:“我是商人,做的不是慈善事业。”万般无奈之际,他求助了一位朋友,最后在其帮助下,榆林市数字图书馆成功在工商局注册。

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4月22日,投资800多万元的榆林市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馆服务。

转折:成为榆林市第一家民办事业单位

图书馆开馆后,贺建民也一直秉持他的初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

起初,该馆在建设特色数字阅览室的同时,也建设了6间实体阅览室,并不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以供读者交流。该馆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读书公益活动,免费让榆林群众使用图书资源,给群众赠送读书卡。此外,该馆是全国第一家读者登录不受IP地址限制的开放式数字图书馆,在榆林有互联网的任何地方均可登录阅读。贺建民说:“让群众睡到炕上可以看,住在山头也可以看。”

2015年,该馆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遭遇了重重阻力。

由于前几年智能手机和4G网络尚未普及,数字图书馆只能在电脑上登录阅读,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在给政府部门推荐这一软件时,贺建民时常听到这些声音:“我不读书。”“这个怎么看?”“软件怎么下载?我不会。”更多的时候,由于该馆是个人投资筹办的企业,政府部门不认可,群众不了解。

种种原因使得数字图书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在“烧钱”,连投资的本金都没赚回来。贺建民告诉记者,在了解到图书馆资金困难时,有些政府部门想帮助解决,但一看是企业,也没办法支持。

贺建民说:“几年来,我拿着企业的营业执照干着事业单位的事,有时候我都感到十分滑稽和无奈。”他认为,一个民营数字图书馆如何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必须首先找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平衡点,最终实现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过渡。对于该馆而言,关键在于身份的变化。

2016年,榆林市数字图书馆迎来了它的转折点。当年,榆林市启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改革,印发了《榆林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把榆林市数字图书馆列为试点单位之一,并颁布《榆林市关于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按照政府规定,你办的是公共事业,就得登记为事业单位。”贺建民说。按照相关规定,该馆建立了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的组织架构,规范了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很快,该馆被榆林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研究核准登记为二类事业单位,且核发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由此,该馆成为榆林市首家民办事业单位。

“帽子往端一戴,名正言顺了!”贺建民说,图书馆虽从企业变成事业单位,但仍然是不吃财政,自负盈亏,纳税税率不变。此外,该馆的工作人员不纳入编制。“我们不要拨款,不要人头经费,只要项目经费,我们和政府也只是合同关系。”贺建民说,走市场化的道路,图书馆的自主性强,效率和积极性也更高,更利于它的发展。

而成为民营事业单位后,该馆最主要的变化在于经营方式——开始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

前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11月16日中午,榆林市数字图书馆的王维正埋头吃着午饭,兜里的手机响个不停。

电话是绥德县一名教师打来的。不久前,王维和其他同事在绥德县举办了一场培训会,指导该县各校教师代表操作榆林市教育数字图书馆的APP。王维留下电话号码后,一直有教师打电话来咨询。“有的人凌晨还会发消息问‘有《黄帝内经》吗?\’我看到了也会马上回过去。”王维说,自己和同事干的就是服务工作。

今年9月,该馆有了一项新业务——为全市教师提供教育数字图书资源。榆林面临着学校数字资源和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困境,而榆林市教育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不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因此,市教育局找到了榆林市数字图书馆,由数字图书馆建立专门的APP,为教师提供专业资料阅读服务。贺建民比喻说:“教育局给我们钱,我们向超星公司购买了原材料,然后自己盖‘房子\’,盖好了请老师们进来读书。”

这是榆林市为数不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之一,也给体制改革后的榆林市数字图书馆带来了出路。

10月,“房子”很快盖好,教师们也很满意。榆林实验小学教师朱艳说:“APP用起来特别方便,有的放矢,专门针对教师推荐了很多专业书。上面可以找资源、看书、做笔记,跟朋友互动,给他们的动态点赞,还有专门的激励机制。”

覆盖全市4.6万名教师,提供80多万种电子图书、6000多种期刊报纸、1.5万集有声读物、2万集在线视频课堂,这一项目只花费了榆林市教育局300多万元。贺建民说:“这是资源的整合,每个学校单独去买花几万元也买不了多少资料,全市1年3000万元可能都办不下来。”朱艳是学校分管信息中心的工会主席,她告诉记者,学校曾花费2万元购买了1个专门的备课软件,但数字图书馆的APP资料更丰富,且不用学校“买单”。

榆林学院图书馆馆长殷长庆对榆林市教育局的做法十分赞同。他说:“我们学校每年购买电子图书就需要200多万元,其他好一点的学校要花费上千万元。如果都能由政府统一购买,将会减少一大笔财政支出。”

据殷长庆介绍,榆林学院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利用率逐年降低,已经由2008年30多万册的借阅量跌至2016年的8万多册。他认为,数字图书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是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贺建民说:“现在我们找到了发展的路子,如果其他文化企业也想搞公共服务,这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教育差距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好数字资源。”未来,贺建民计划将数字图书馆由覆盖榆林4.6万名教师延伸至50多万名学生及家长,直至全市300多万名普通群众。

新闻推荐

修变拆?明长城遗址遭野蛮施工

榆林市横山区处理多名责任人对两名违规操作的临时雇用人员作出警告并每人罚款2000元;对两名现场施工负责人给予辞退并每人罚款5000元;对维修工程技术员给予辞退;对区文广局相关人员分别给予通报批评...

横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