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持资金变股金 贫困户成股东——市农业局干部杨文举的“造血扶贫”路

榆林日报 2017-08-28 18:26 大字

杨文举在田间地头进行村情调查。

文图/本报记者 魏丽娟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一直影响着市农业局驻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工作队队长杨文举,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他正是这样做的:产业“滴灌”,让贫困户搭上合作社的“大船”,远抓果业,近抓养殖;大胆创新,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变“股金”,贫困户变身成“股东”;真情驻村,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

一桩桩、一件件,他带领工作队为贫困户和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既实干又不蛮干,既干好又创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贫困户搭上合作社“大船”

高圪垯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以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群众靠几亩薄田过生活。这让初到村里的杨文举揪心不已。

杨文举一边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一边动员农垦企业给村里捐赠来10头种猪,这10头猪成为高圪垯村脱贫致富的起点。“村民认真养护这些猪,发展养殖业的劲头特别足,令人感动。大家这么盼望着致富,那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杨文举信心倍增,擅长农业产业发展的他和村“两委”制订出了“远抓果业、近抓养殖、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发展规划,拉开了高圪垯村发展的新篇章。

2016年5月6日是杨文举到村第一天,5月24日,高圪垯村便成立横山县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干部和群众出资24万元,利用县上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市农业局帮扶的每户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建起了土猪养殖场。

“其他村子把帮扶资金下发给贫困户,最后产业也没有,资金也没了。我就想,把这些资金入股成立合作社,这样贫困户就有了固定收入。”杨文举眼光独到,坚持养绿色、无公害猪,年底猪肉卖出一斤50元的高价,让周边群众羡慕不已。

7月20日,驻村工作队从县扶贫办争取到3万元,又建起小杂粮加工厂,确立了非贫困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贫困户“负赢不负亏、保底分红”,两年内每年分红不低于20%的利益分配原则,实行“社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合作社的发展,贫困户生活有了保障,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目前,合作社生产经营良好,养殖肉猪183头、种猪21头,预计年底出栏150头,销售收入约140万元,利润可达65万元。养殖专业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把村子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

杨文举是农业部门的骨干,他对农民有感情,对农业发展有办法。

他和工作队争取到财政资金60万元,整理宽幅梯田600亩,用于发展山地苹果和小杂粮。今年4月,正是种植山地苹果的关键时期,由于项目资金秋季才能到位,村里急得没有办法,杨文举向银行作担保,给合作社贷款30万元,购买了一台604拖拉机、旋耕机、打坑机和一台洒水车,抓住了有利时间,栽植苹果600亩、核桃400亩,调回仔猪165头。

“杨队长把村里的事儿当自己家的事儿,我们一有困难就找他,有求必应,我们感激不尽啊!”村主任封祖国激动地说。

杨文举不怕担风险,不是他自己有多富裕,而是他对高圪垯村有真情。在他的沟通协调下,龙头企业也向高圪垯村抛出橄榄枝。今年,该村与定边县铭丰集团联手,由铭丰集团提供肉羊和肉驴,贫困户和村民饲养后再由铭丰集团销售,由贫困户和村民种植小杂粮,经过加工包装后由铭丰集团销售,充分利用铭丰集团的技术、资源和销售平台,发挥高圪垯村的“厚土”优势,实现企业和村庄双赢,这些举措赢得村民们的高度赞赏。

探索试行财政资金折股量化

自从到高圪垯村,杨文举对脱贫致富这一命题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如何能让贫困户彻底脱贫,就算工作队今后离开了,村民们也能一直富裕。”

只想,都是问题;肯干,才有出路。在杨文举的提议下,在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高圪垯村创新性地实施了“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模式,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合作社的猪场和小杂粮加工厂就是运用这种模式建成的,解决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合作社初期运营困难的问题,一改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当看到高圪垯村发展得这么好,南塔办事处领导找到了杨文举,“全办事处108户贫困户也希望能加入进来,请给予支持和帮助。”杨文举立即向市农业局汇报和争取,2016年年底,市农业局筹集16.2万元,将108户产业贫困户全部纳入绿冠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户折股1500元,让每个贫困户都成为合作社的股东,获得利润分红。

2017年1月23日,高圪垯村召开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贫困户及股权证发放和分红现场会,为最先入股的1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

“扶贫资金成了股金,比发了强。”变成股民的贫困户们对这一举措高度赞赏。如今,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农业局总结为“南塔模式”,成为2017年农业局的十大亮点工作,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认可。

心系村庄壮大集体经济

高圪垯村变美了、变富了,离不开杨文举的苦口婆心,离不开他的砥砺奋进。

今年高圪垯村全面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完成清产核资、项目调解等工作,今后将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和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前几日,杨文举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考察了榆阳区赵家峁村和靖边县马季沟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考察了定边县铭丰集团、米脂县苹果基地、佳县苦菜和小杂粮加工厂、佳县王向娃庭院经济、定边和清涧县的粉条加工厂。

“村子原本啥产业都没有,大家缺技术、缺思路,出去多考察多学习,开拓眼界,有利于村子长远发展。”杨文举告诉记者,目前,苦菜和小杂粮加工厂已破土动工,预计2个月后建成,明年春天就能开始生产。600只种羊场建设项目也马上实施,今后,高圪垯村还要建粉条加工厂,将告别没有集体经济的时代。

“到2020年,高圪垯村一定能建成为全市的脱贫样板村。”随着项目落地开花,杨文举的扶贫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五论贯彻落实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要将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推进,强动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保障,全力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坚决打赢榆林市脱贫攻坚战。”市委书记戴征社在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

横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