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留名 光耀千古 折家将之折从阮

榆林日报 2020-11-12 18:44 大字

赵振清

研究折家将抑或研究五代史,折从阮是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逢五代乱世,历事四朝中原政权(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其抗辽捍边的政治立场,赢得了世人的尊崇。自折从阮之后,折家将作为独立的军事存在,在神府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坚持奋斗了二百多年,无论五代政权也好,北宋王朝也罢,折家将镇守的府州就是西北的屏障。“控扼西北,国家赖之”,是一代代折家将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出来的崇高评语。

折从阮一生主要干了两件大事:将折家军由石塘关移防至留得人堡(即后来的府州城),筑城防御,居险自守。后晋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取得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将幽云十六州(也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麟府也在割让范围。府州刺史折从阮抵住强大的军事压力,拒绝割让土地,拒绝将府州军民全部迁往辽东。

这两件大事足以使他青史留名、光耀千古。

石塘关虽地势险要,但最大的缺陷是缺水,交通闭塞,难与外界往来,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而留得人堡南临黄河,其下是悬崖峭壁,像一个半岛凸入水中,东有黄河,西有深壑,只有北部山脊狭长的一条路可以出入。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价值观考量,在留得人堡筑城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优势,而且南临黄河,敌人是无法切断水源的。后来的实战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留得人堡附近就是黄河古渡口,有利于兵员、军械物资和军事情报的输送,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所以,移防留得人堡也足见折从阮父子们的远见卓识。

有一句谚语说:“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那么,府州城也绝不是一日建成的。面对五代乱世,面对西北各游牧民族南侵、劫掠,折氏家族明白,只有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只有强大自己才能在强邻环视的夹缝里生存下去,不被消灭。公元910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当时还是晋王)为防夏州李氏和其他西北少数民族,升府谷镇为县,第二年又升县为州,戳任熟稔蕃情的河东牙将折从阮为刺史,州衙设在留得人堡。府州大规模开始筑城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吧。

由于当时处于乱世,朝廷无力援助,仅凭府谷地方的财力物力,实在是举步维艰,困难极大。幸亏黄河岸边多石头,凿山开石、凿石筑城是那时候的唯一选择。朝廷斥巨资大规模修筑府州城是在五代结束、北宋王朝建立以后,这期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府州折氏能够在这里筑城坚守下去,而且发展壮大,延续了二百多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公元936年,后唐内部君臣互相猜忌,皇帝李从珂调令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放弃他所盘踞的太原,到郓州仼职。石敬瑭称病辞职,抗旨不遵。李从珂大怒,派大军讨伐。石敬瑭终于扛起反叛大旗,向契丹乞兵解围。石敬瑭亲自拜见辽主耶律德光,自称“儿臣”,对契丹称臣,除了送上大量金银财宝,答应事成之后每年纳贡,还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耶律德光闻之大喜,亲领五万精骑,解了晋阳(太原)之围。就这样,耶律德光认了一个儿子,建了一个儿国——后晋。同年,辽晋联军攻陷洛阳,后唐覆灭。公元938年,石敬瑭毕恭毕敬地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从此中原政权再无北方屏障,赤裸裸暴露在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

石敬瑭分裂国家的时代,正是折从阮镇守府州的时候。史料记载,折氏世居云中,幽云十六州的势力范围囊括府州,契丹意欲强行将河西人口迁往辽东,故土尽失、国恨家仇促使折从阮下定决心率领府州军民誓死保境。

公元942年,后晋少帝石重贵继位,耻于向契丹称臣作孙,断绝与契丹往来。公元944年,折从阮奉命北征,攻取契丹城堡十余处(指沙圪堵一带的十二连城),第二年,占领了胜州,升任府州团练使兼振武军节度使(胜州的夺取,使麟、府、胜三州互为犄角,其军事价值更加突显。折氏家族的地位也大大提高,直到后汉、后周和北宋,此三州一直控制在中原王朝手中)。至此,折氏与契丹陷入完全对立的局面,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战。

公元947年,契丹军攻灭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在府州建永安军,擢升折从阮为节度使,兼领振武军之胜州并沿河五镇。公元949年,折从阮举族入觐,朝廷罢永安军,他被调任武胜军节度使,镇守邓州,府州交由河东节度使刘崇管辖,由折从阮的儿子折德扆担任府州团练使。

郭威建立后周后,加封折从阮同平章事,并以本官镇守滑州,不久又改迁陕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又授折从阮为靖难军节度使。后周世宗时又加封折从阮任侍中,这时他已年迈,上表要求致仕,得到特许。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折从阮从靖难军赴京病死于途中,终年64岁,朝廷特赠中书令。

折从阮一生经历了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久镇北边,抵御契丹入侵,戍守边境,这个时期内外混战交替,尤其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后,辽国不断入侵,折从阮能保有西北边地,对保护当地人民安定的生产生活,维护中原安全,效忠于后周统一中国之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后周而代之,建立北宋,史称“陈桥兵变”。许多诸侯视赵匡胤为叛逆,欲举兵共讨之。北汉王刘崇最先反宋,他勾结契丹,诱府州知州折德扆投降,折德扆拒绝北汉请降,并因此发生了战争,打败刘崇的军队。建隆二年,折德扆南下开封朝见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加折德扆检校太师”,并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确认了折氏近乎藩镇的政治地位。

“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是折从阮为折家确立的家训。该家训之灵魂是“囯家至上”“民族至上”,因此地处边陲的府州折氏家族自觉地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融为一体,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折氏后人。

历代府谷折家后人以实际行动、甚至鲜血和生命很好地诠释了折家祖训的精髓。

折氏家族“以武立家”,创建折家军,弘扬先祖尚武之传统,研习兵法,熟读韬略;建立武装,“民不满十岁,皆习武艺”“边兵当以射猎战斗为生活”“地近边而民知战”。担当起抵御外族侵扰、保家卫国之重任,是历史赋予折家军的光荣使命。

府谷折氏一门忠烈,有折宗本“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折克行“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折可适“公不事权贵,不为势力所夺”等载入史册。折家将世代忠良,以数千之众,敢与强大的西夏与辽国争战,以少胜多,屡建战功,全在勇也。折家将曾多次获得皇上的奖励,加官晋爵,并授“忠勇”之旗。

“效忠”乃尽心竭力也。在古代社会,朝廷是国家的象征,效忠朝廷,就是效忠国家。折家军作为地方政权武装,效忠朝廷则是天职。例“昔王感公有大忠”,御卿抱病临阵,其母知御卿病情加重,派人到军中欲召回御卿就医,御卿不肯,终于病死在军中,卒年仅三十八岁。他的次子折惟昌,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抱病领军,护送河东路运粮于麟州,其僚佐劝其暂休兵,他却回答:“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官事吾无憾也。”仍顶风沙行军,卒于道中,年仅三十七岁。御卿、惟昌还有战死疆场的海超、惟信等,舍小家为大家,充分表现了折家军忠于皇朝、忠于国家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浴血塞外”四个字,将折家军世世代代抵御外族侵扰,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高大雄伟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一个家族能够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塞外,为保境安邦,以寡敌众,与敌人东征西杀,通贯五代、北宋,史上唯有折氏家族。

折从阮将折家军移驻留得人堡筑城坚守,拒绝河西军民迁往辽东,并主动出击夺取辽国战领的胜州,归附中原王朝。他的远见卓识、他的大胆抉择,不仅大大提高了府州的军事地位,也提升了府州的行政建制。此后,中原朝廷开始重视府州的战略地位,由唐末的一个小镇一路提升为县、州、军、郡,北宋以后稳定在县这一行政级别至今。另外,折从阮制定的折氏家训,是留给历代折家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闻推荐

府谷县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

本报通讯员郭志强摄影报道10月22日,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府谷县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同时举行了庆祝全国第八个...

府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府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