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摹中华文明最初的“容貌”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扫描
□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2013年秋天,浙江余姚井头村。一场台风带来的大暴雨后,两位放羊的老人在草丛中发现了奇怪的东西 贝壳和碎陶片。
“有贝壳不稀奇,有碎陶片也不稀奇,可是二者同时出现就很不寻常。”在国家文物局24日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回顾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过程时依然兴奋。
两位深具文物保护意识的老人,一个苦苦探寻沿海地区史前遗址的考古工作者,最终让深埋地下、距今8300年-7800年的井头山遗址逐渐露出真容。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人工制品,海生贝壳和渔猎动物骨骸等动物遗存……大量出土的遗物,充分证明位于中华大地东部的沿海地区,在如此遥远的岁月里,已经有了一群向海而生的人。
相去不远处,便是家喻户晓的河姆渡遗址。而井头山遗址,早于河姆渡文化约1000年。
孙国平说:“主要依托广袤的内陆地区农耕文明繁衍发展起来的中国先民,几乎在同时抵达了东部沿海,适应海洋、开拓海洋,创造出了同样绚丽的海洋文明,两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远古华夏文明的完整底色。”
从海洋到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片土地的许多角落在史前时代便开始闪耀最初的文明星光。24日的会议上,包括井头山遗址在内的5项重要考古成果让与会的专家学者十分兴奋。
若将中华文明视作一个人,那么考古工作的使命之一便是为其初始和早期的状态画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这幅画像,我们目前尚处勾勒轮廓的阶段。今天通报的这几项重要发现,为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坝上高原,距今8500年-5200年的河北康保兴隆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这是目前有直接测年数据的最早炭化黍实例之一,是中国北方地区粟黍驯化和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
一些进行了许多年考古工作、曾取得重大发现的遗址也有了新突破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工作的重点是确认宫城内最大宫殿建筑ⅠFJT3,面积近80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的史前时期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上部发现2座宫殿及其附属建筑、庭院和疑似廊庑遗迹,整体布局规整、结构复杂,应为中国古代宫室形态的源头,这进一步提升了陶寺都邑的性质与内涵。
经过多年努力发现并确认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初步勾勒出距今5900年-3800年间遗址群聚落格局及其演变过程,为深入了解其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进一步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
赫赫有名的陕西石峁遗址曾苦于墓地被盗掘,文化面貌难以判断,而遗址周边石城聚落调查和墓葬发掘的新进展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考古工作者新发现龙山时代石城20余座,规模差异明显,其中府谷寨山石城约60万平方米,属于石峁文化的二级聚落,发现21座石峁文化墓葬,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填补了石峁文化研究的空白。
“这些考古工作大大丰富了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程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想。”宋新潮说。
据悉,国家文物局已印发相关文件,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将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卿记者任荣)依托线上线下多渠道互联网金融平台,主动打破金融服务壁垒,府谷农商银行全面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
府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府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