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云际会到开基创业 石塘关与孤山川
赵振清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的正月,北方还是寒风凛冽的时候,唐军的行军大总管李靖只率领三千精锐轻骑从定襄出发,长途奔袭,直取恶阳岭。这是大唐针对东突厥制定的“驱狼入谷”作战计划中的一环,这一战,直接促成东突厥灭亡,唐王朝北部边疆的一大隐患就此消失。李靖能顺利执行这一作战计划,与云中一带鲜卑民族——折掘氏关系密切,正是其中的一名族长折宾(后为大唐皇帝赐姓名),为他提供了精准的情报。
居住在云中一带的鲜卑民族——折掘氏,也是以游牧为生的族群。他们常年忍受东突厥人的欺凌,早已不堪重负,看到唐军北伐,对东突厥用兵,就主动提供帮助。他们有的宰牛杀羊,提供肉食,有的帮助运输粮草,有的探路、侦察敌情。折宾则假扮成放牧的突厥人,打探清楚吉利可汗的行营在恶阳岭,并及时报告给唐朝军队。李靖派人证实了此消息确切后,迅速制定作战计划,命李绩率领大军绕道敌后,自己又率领三千精骑夜袭吉利可汗的驻地恶阳岭。吉利可汗在撤退途中,不敌李绩的骁勇大军,大败。走投无路的吉利可汗只好向唐朝皇帝求和。就在求和使团与唐太宗派遣的安抚使者进驻东突厥人的前方营地时,率军跟进的李靖降千余帐军俘。后又隐藏在大雾中,悄无声息地逼近了吉利可汗的大营,斩获敌军一万多人,吉利可汗也被擒拿。
战后,在嘉奖参战将士和地方部族中,李靖上奏皇帝,请求奖励折掘氏及其有功族人。皇帝下诏赐姓折掘氏为单姓折,并恩赐绸缎五千匹、粟一万石,允许内附,西迁河曲地区。折宾这位鲜卑英雄,因立有大功,被皇上赐名宾,赐黄金千两。
折掘氏是云中大族,已经迁居这里三百多年了。他们这里虽靠近农耕区,又属于草原区,属于三不管地带。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举族同意西迁河曲地区。
西进,西进!千里大转移,睡在母亲黄河的臂弯里,感受温暖与旖旎。
公元631年的春天,春光融融,百草萌发,云中折氏十五个族,三万多人,按照朝廷的安置,举族迁居到河曲地区。河曲地区,北达河套,南及榆塞,西有黄河,东有黄河,草原辽阔,地广人稀。河曲地区古称塞上,唐朝将北方内附的突厥、鲜卑、回纥等部落安置在该地区,设羁縻府州管理,号为六胡州。其后,青甘一带的党项、吐谷浑等部也陆续东迁到河曲地区,与六胡州原居突厥等部的及少数汉族共处一方,杂居融合。
折宾带领其族两千多人,赶着牛羊三万多只,还赶着用来装载帐篷和家具什物的牛车一千多驾,绕道九原郡,一边放牧,一边行路,直到是年的秋高气爽之时,才过了黄河到达塞上。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突厥人康待宾发动六胡州起义,并与夏州党项族组成联盟。唐玄宗急派张说率领大军镇压,联军战败。唐朝将突厥人迁走,招降党项人复业。由于党项族人口最多,从此,河曲地区各族均党项化,陕北成为党项族乐土。云中折氏迁入河西后,与党项各族杂居融合。随着党项人的逐渐强盛,折氏也成为党项部族五大姓氏之一。
府州折氏名声最著。府州折氏的始祖名为折华,据传,是云中折氏折宾的第九代子孙,约生活在公元800年左右。折华看到府谷孤山川一带孤峰兀立、怪石嶙峋、水清山碧,就率领三千多族人入驻孤山川。孤山川河岸边有一座三亩大的石塘,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即使是冬春枯水季节,也能满足山上居住的人畜饮水。
折华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藩镇势力逐渐强大,没有能力控制全国,边塞地区更是鞭长莫及,只能通过封官许愿的方式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失去朝廷实力控制的河曲地区,各族群之间为了争夺人口、财物和土地,经常发生战乱,还都组建有自己的军队。府谷折氏实力渐强,名气越来越大,折华被朝廷任命为府谷镇遏使,管理府谷境内各民族事务。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折华命令族人放弃了祖祖辈辈的住帐篷、放牧牛羊的游牧生活,最后定居在孤山川(当时叫石塘关)。
他的这一重大决定当然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大概是受到了汉族人农耕文明的影响。当时的府谷地形崎岖,沟壑纵横,气候湿润,林草丰茂,地广人稀,胡汉杂居。折华看到少数山民(汉族)在高山密林中,挖土窑洞而居,开垦土地,种植杂粮,圈养牛羊,日子过得很富足。
折华认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与财产安全没有保障,抢劫别人,也被别人抢劫,繁荣与强大只是过眼云烟,不能恒久发展。
于是,折华带领本族入住孤山川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修筑城堡石塘关。他命令族人就地取材,凿山开石,利用石塘附近天平山的险要地形,顺着山势走向,圈地筑墙,建成了府谷境内第一座险关——石塘关。他还命令族人挖土窑洞在关上居住。
改革婚姻制度。废除群婚制,实行一夫多妻制。鼓励本族人与汉族通婚。
以家庭为单位,开垦土地,种植五谷杂粮,圈养牛羊。
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守关武装。
他的这些改革创新措施实行了十多年时间,就使府谷折氏兵精粮足,人口增加到一万多。
有一年,突厥人的三千多骑兵抢劫石塘关,折华命令折家军守住各个关口,利用放箭和雷木砲石打击敌人。突厥人始终不能冲上山来,围困一个多月,被迫撤退。
折华非常重视折家军的军队建设,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乱世中如果自己的军队不够强大,会随时被敌人消灭。他除了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军队外,还实行了全民皆兵制度,16岁至50岁的男丁,农忙耕种,农闲训练,战时出征。
折华时代,随着人口的增加,他将部分族人迁出,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木瓜营、清水营、黄甫营和墙头营,在这些地方建屋、垦荒,形成村庄,利用川道的有利条件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同时也是防御敌人的骑兵顺川而来,偷袭石塘关。
他还在海则庙建立了炼铁作坊和烧瓷作坊,不惜重金雇用能工巧匠,发展地方手工业;在黄河岸边建立了渡口,组建船队发展河运事业;酿造折公酒……
传说折华活了71岁。在他白手起家、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几十年奋斗中,在那个乱世纷纷、群雄竞逐的唐朝末代,折华终于成为府谷的实际统治者。虽然朝廷任命他为府谷镇遏使(一个很小的地方官),但老百姓私底下都叫他“折王”。
此后,折氏代代出英雄。折家将的起家人是折宗本,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他担任唐朝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一职,负责府谷镇至紫河镇之间黄河沿岸的军事防务,号称“太山公”。折嗣伦是折家将的奠基者,是第二代代表人物,生活在晚唐时期,他继承了父亲折宗本的职位,代为镇将。唐末时期天下大乱,地方藩镇割据势力膨胀,麟府地区被沙陀贵族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控制。折嗣伦因功获李克用赏识,升任麟州刺史,管理境内蕃汉各族事务。折存阮是折家将第三代将领,也是折家将的优秀代表,他是折嗣伦第三子。到五代时期,折氏早已成为名震遐迩的地方豪强。后晋时期,公元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府州也遭到契丹人的觊觎。辽国统治者强行要将“河西之民”全部迁往辽东。折存阮带领府州人民奋起反抗,坚决拒绝迁往辽东。他率领折家将“居险自守”,得到后晋、后汉朝廷的支持。后汉高祖刘知远特意升府州为军,任命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从此,折家军由石塘关迁往府州城驻守,折家将获得了藩镇地位。从此开启了折家将护卫中原、保家抗敌的更加辉煌的事业。
从五代到两宋,折氏十代为将,坚守府州,孤军奋战,英勇抗击西夏、辽和金,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十代将门家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慧聪岳帅)“我今天忘记戴头盔了,刚刚路过这里,看到可以免费租借头盔,我就租了,共享头盔让我们的出行很方便。”近...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