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亲的足迹
我年幼时,常听父亲讲他自己的故事。
1968年,父亲在县里当通讯员,没有交通工具,只好步行跟在骑骡子的县长身后。有一次走到了无定河,骡子越陷越深,县长险些失去生命,父亲至今想起都后怕不已。他还跟着副县长上孤山到木瓜,写水利勘测的材料。长年艰苦的野外跋涉,使他皮肤粗糙,面孔黝黑。后来,父亲被调到府谷火电厂化验室。那时,府谷火电厂初建,连个大门都没有,厂区地面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父亲就和同事们与天斗与地争,在有限的条件下攻破技术难关,让周围的厂矿用上了安全电。没多久,县委工会成立,父亲被调去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后来电力局又要回了他。回归电力系统后,父亲除了整天跑线路,还关心别人的生活,比如人家的住房问题、调解家庭矛盾。每年灯游会,他们还宣传电力知识,组织舞狮队表演。
这再进电力行业的缘分,让父亲对电力产生了感情。
没想到,很快我也踏入父亲所在的电力系统。
我初中毕业考上了西安电力工业学校,父亲经常给我写信,让我认真学习。他自己节省花销,给我寄钱,还时常从家乡捎东西给我。父亲说搞好电力工作要有颗为人民服务的心,这种奉献精神非常重要。后来我参加工作,刚到榆林电厂时,面对破旧的电厂窑洞我被吓呆了,炕上的铺盖没展开,老鼠肆无忌惮上蹿下跳。父亲常给我讲它的沧桑历史,平时我也观察父亲的同事,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父亲叮嘱我注意安全,千万不能马虎大意。由于长期经受着煤粉的“喷浴”,每天工作完,除了眼睛亮牙齿白,谁也认不出我,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煤黑子”!每天下班,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进屋倒头就睡,梦里还在听锅炉放声高歌。听父亲说,他们从前渴了就喝几口凉水,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馒头,当漫长严冬的到来,他们经常在深夜奋战。
不久,我又到变电站工作。初到变电站的我整日快乐如百灵,一路欢歌笑语,惹林中鸟儿为我驻足。有一天,在我从府谷返家的途中,偶遇从前榆林电厂的旧同事,听她讲,在我刚离开不久,榆林电厂的锅炉发生了爆炸,受伤的人被烧得体无完肤,连夜让飞机送往西安,但几个人在途中就失去了生命。我当时眼前发黑,在街边号啕大哭。遇难的人里有个女孩和我同龄,也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可惜正值青春却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知道后安慰了我很久,要我一定注重安全,让千家万户用上安全电。因为知道我很能写,领导将我调到市局宣传科,于是我跟着施工队员到处跑。沿着夏风疾走掠行的足迹,我的心翱翔在奔腾的黄土高坡,我感受到了父亲的电力情怀,还有电力人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卓然情操,在这片喜雨滋润过的土地上,到处都是繁忙的生产场面。电力工人在贫苦乡村无私奉献,父亲也不时来与我促膝谈心,激励我的斗志。
我去过府谷好多偏僻的乡村,父亲也都曾去过,于是我开始读着父亲的爱,追寻着他的足迹。父亲曾去过许多无电乡村,那里的乡亲们望眼欲穿,盼望银线如长龙跨越黄河,把电送到他们的村庄。终于,电灯亮了,这次真的亮了!边远村落的机器不再沉睡,山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趴在油灯下苦读。父亲说他一想到这些就很欣慰,那些地方人烟稀少,交通闭塞,正是如小草般朴实无华的电力人,为荒漠高原增添了生活的气息。那时我才理解了父亲炽热的情怀,懂得了父亲的教诲——奉献是一种幸福!
2008年,经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和陈忠实老师推荐,我到鲁迅文学院读高研班。父亲特意从家乡赶来,给我带来我爱吃的家乡特产,嘱咐我好好学习,用笔服务电力工作和电力人。他那次连“鸟巢”都没去,就匆匆返回榆林了。站在北京西客站的门口,我瞬间泪如雨下。父亲老了,头发也全白了,平时除了帮我照看小孩,他仍然关心着电力行业的动态,特别爱听我讲单位的事情。还记得有次家里打扫卫生,我发现柜子里全是父亲的荣誉证书,父亲每年都被评为省里和市里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积极分子,足足有四十多本!还有他工作的笔记本,记录着他对电力事业的执着。父亲对电力事业的爱如此真挚,这份爱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父亲常说,不仅有小家还要有大家。是的,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生活,小草就要为大地吐出新意,儿女就应为母亲献出忠诚。让寂静的山岭不再寂静,使黄土地披上生命的绿装,这就是我和父亲作为电力人的永恒的信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姚志伟在府谷县某单位就职的杨晓娟,有一张特殊的“爱心银行储蓄卡”。卡里没有钱,只有积分。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每...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