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深情记心间

榆林日报 2019-04-12 10:03 大字

鲁源

岁月荏苒,不知不觉中和《榆林日报》相知相伴已经近三十年。

记得孩提时常到父亲的办公室看《榆林报》,有一篇胡广深采访路遥的文章《路遥知马力》给我的印象特别深。1997年,我写的《新生的中国青年作家群》发表在《榆林报》周末特刊,没多久,《雨季的心绪》又被刊登在《榆林报》“桃花水副刊”。记得拿到报纸的那天,我高兴了整整一下午。当时我在府谷的一个变电站工作,平时除了读书学习,就是勤奋笔耕,写好的稿件总是第一时间投给《榆林报》。我在“桃花水副刊”发表了许多散文,有的读者甚至打听到我的单位,给我写来信,这是我提笔写作时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后来,知道我能写,领导将我从基层调动到市局。

1999年,《榆林报》改为《榆林日报》,排版印刷从铅字到激光印刷,报纸也成了大版, 《榆林日报》从单调的黑白变成彩色。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两天后,我写的《我们是一家人》就发在《榆林日报》“信天游副刊”头条,后来,《西安日报》也迅速转载刊用。

陈忠实在《白鹿原》后搁笔甚久,十几年后发表了新作《日子》,我写了评论《凝重入深的生活画面》被刊登在《榆林日报》的“读书”栏目,后来见到陈老师,我将报纸拿给他看,他连连表示感谢。我写关于文化名家汪国真和史小溪等人的文章,相继在周末特刊发表。榆林评论家就是要关注榆林本土作家,龙云老师经常这样对我说。我也特别关注榆林本土作家的作品,为他们破土而出鼓与呼,受到业内同行的欢迎。比如对神木作家刘志成的评论,几经修改,发表在2010年5月《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后来,我的评论频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可以讲和《榆林日报》编辑老师的悉心指导帮助密切关联。

我的笔名就和《榆林日报》息息相关。“喝着桃花水,你必须饮水思源啊,你得让自己的笔名更接地气。”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我将用了多年的笔名改为鲁源,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桃花水”,不会忘记《榆林日报》,因为我是从“桃花水”走进文坛的。我不会忘记来时的脚步,任何时候都心存对《榆林日报》的感恩。每天例行的任务就是在早八点准时打开榆林日报公众号,关注最新的榆林动态。无论走到哪里,“家乡”就在身上。有一次到了四川,听说市里召开表彰大会,我点开榆林日报微信版,看到报道“榆林好人”的新闻。让我不禁感慨,时代在飞速发展,《榆林日报》也在日新月益,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了。

现在,我和《榆林日报》好多编辑老师成为朋友,不仅工作上经常来往,生活中也是良师益友。而且我们有了《榆林日报》副刊作者群,群里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有共同的挚爱,那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榆林日报》。

相信,《榆林日报》的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租用精装公寓40年仅需16.8万元? 女子交钱后发现有猫腻

陈女士向记者出示租赁合同缴纳16.8万元,即可租用一间地理位置优越的精装公寓整整40年,算下来每个月的租金不过350元。...

府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府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