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心 坚实的脚 记榆林传媒中心记者魏丽娟
魏丽娟参加《黄河沿岸看发展》采访组采访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魏丽娟,2007年大学毕业后,经过市委组织部统一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榆林日报社工作,在采访一线奋战了11年。
奔波一线抓“活鱼”,精心采写出佳作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讴歌时代,褒贬善恶。因此,11年来,她为这份职业感到自豪,始终笔耕不辍,奔波一线,“抓活鱼”“抓大鱼”,榆林市12县市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无数新闻现场都流下了她的汗水。也有人说,记者是新闻“民工”,干着最累的活,拿着微薄的收入。可每当看到一个个正能量的“榆林故事”通过自己的笔尖传播出去,引发市民们的共鸣,抨击假恶丑的报道让部分群众受益,她就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对她而言,新闻工作是一场修行。曾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一个记者如不注重新闻报道精神品质的提升,就是一个垃圾信息的生产者。”这句话,一直被她牢记在心。经过多年的探索和采访实践,她明白,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体恤民情,感悟生活,才能写下触动心灵的文字,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
她怀揣新闻理想,满怀激情,认真对待每位采访对象,他们中有辛勤劳作的农民,有创业成功的青年,有奉献一生的老兵,还有背井离乡的小贩和伤心欲绝的灾民,无论是战役报道,还是突发事件,她都会积极主动,奔赴现场,和老百姓亲切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悲与喜。
她能体会到“三八红旗手”常秀英生活的不易,更能体会到高西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高祖玉锐意改革的大胆魄力,子洲洪灾中爆发出的人性光辉让她感动,救助他人不为名利的老人徐登斌让她敬佩不已……她用自己的纸笔将他们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讲好“榆林故事”,弘扬正能量,引导和唤醒人们向善向美。
11年的一线工作,11年的不懈努力,让她从一名年轻记者成长为一名老记者,心智更加成熟,文笔更加利落,稿件的社会认同感也越来越强,省、市好新闻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达20件。
榆阳区赵家峁村是陕西省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标杆,2017年,她采写的《确权确股不确地,村民摇身变股东,“榆林股改第一村”——榆阳区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介绍了榆林市“三变改革第一村”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大事,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一等奖。《榆林筑起农产品安全屏障》介绍了榆林市先进的农产品追溯系统,这一系统走在全国前列,稿件刊发后,全省发起向榆林学习的号召,稿件被评为陕西新闻奖三等奖。《喜丰收、愁销路,榆林红枣怎么了?》聚焦枣农丰收不致富的热点问题,认真分析产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获得榆林新闻奖一等奖和陕西新闻奖二等奖。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新闻要敢于创新,只有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报业才能生存。工作中,她坚持找“新亮点”,在府谷两会会场,她找到“府谷在榆林市首推15年免费教育”这一亮点,迅速完成采访,第一时间向外发布,稿件获得榆林新闻奖一等奖。对于常规采访报道,她避免老生常谈,不断挖掘新线索或新亮点,在《美丽榆林看水库》系列报道中,榆林市水库众多,但她并没有“就水库写水库”,或是用复杂的数据进行描述,而是挖掘水库背后的故事:红石峡水库是功能最全的水库,拥有最老的水电站;河口水库渐渐变为湿地公园;中营盘水库自建成起就担负着为榆东渠提供灌溉用水的功能。每一篇稿件都细心雕琢,给读者呈现出的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一幅幅美景。
她始终拥有火热的工作热情,写稿时却保持客观冷静,陈述事实,希望新闻作品能改变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11年来,她撰写的新闻稿件和拍摄的新闻图片有4000多篇(幅),考核居于单位前列。20多篇新闻作品获得省、市好新闻奖,其中省新闻奖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榆林新闻奖一等奖5篇。她被评为2016年度榆林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10年度单位先进个人、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度和2017年度榆林造林绿化先进个人等,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她是一名女性,天生有一颗柔软的心,频频被采访的人和事感动,让她学会善待他人。她曾为高新医院的孩子们送去衣物、玩具和一些资金,希望他们战胜病魔,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她曾为生活艰难的贫困户送上一个个小红包,祝愿他们勤劳致富,早日脱贫;她也曾为困难群众提供力能所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11年的记者生涯,魏丽娟用最柔软的心,品味世间百态;用最坚实的脚,丈量榆林的每寸土地,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青春和热血挥洒,绽放出新闻事业的灿烂之花。
新闻推荐
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尹贻明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8“最美医生”
记者郑亚雷张华通讯员刘小晋文/图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2018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