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镇哈拉寨抗战名镇哈拉寨
忠烈祠全景□高子果蒲元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哈镇,今天看来,它不过是陕西东北角上一个普通的小镇;然而,在80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这儿却是陕北抗战军事重镇。彼时,此镇名曰哈拉寨。
塞北重镇
哈拉寨坐落于府谷县城北偏西70公里处陕蒙交界处,北通河套,东控河东,南扼神榆,自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放垦禁留地以来,便成为陕北和晋西北通向内蒙古的通衢要道。至清中期,哈拉寨已发展为长城口外民族商贸来往的重要集市,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居蒙汉贸易三镇之首(另两处为古城和沙梁)。至20世纪30年代,小小哈拉寨常住人口近两万,以手工油坊、毯坊最负盛名。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乌兰夫、白海风率领的蒙旗保安总队经绥远抗战后曾驻军哈拉寨休整。不久,八路军第120师联络参谋处也进驻哈拉寨,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了第120师绥蒙游击支队。当然,让拉哈镇取得陕北抗战军事重镇地位的,当属马占山领导的东北挺进军的到来。
马占山三选驻扎地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时任黑河警备司令兼省防步兵第3旅旅长的马占山随即被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11月初,马占山率部于江桥顽强抗击日军第2师团达三天两夜之久,官兵杀敌,无不奋勇。战绩传出,全国军心民心为之一振,上海福昌烟公司专门推出马占山将军牌香烟。然而,面对日军的诱降,马占山于1932年初先后就任伪黑龙江省主席、伪满洲国军政部长,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从争先抢购顿成无人问津。两个多月后,彷徨中的马占山毅然反正,再揭抗日旗帜,重新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1932年8月后,日军改为步步为营向中心推进的“围剿”策略,致使东北抗日各部均受到很大损失,马占山等难于坚持,于12月初撤出东北。
1936年12月,马占山参与了西安事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马占山被任命为东北挺进军司令,旋即率部在绥远兴和、归绥、包头等地与日军激战,后退守五原。1938年3月,马占山部连克河口、托克托,4月与敌鏖战于大青山,当月下旬转战至固阳黄油干子,骑兵第6师师长刘桂五牺牲。5月,马占山总部转移至哈拉寨,担负“警卫伊盟、兼守河防”的重任。
早在1937年10月,东北挺进军先遣队骑兵第3师曾建议选内蒙古东胜为驻地,马占山认为东胜地形开阔,不利于防空和隐蔽,否定了这一意见。后有部下建议改驻陕西府谷大岔,据说马占山觉得此地名不甚吉利,再次否决。最后,哈拉寨进入了马占山的视野,当听到“哈拉”是蒙语“黑色”之意,早年曾占据黑虎岭,后镇守黑河,曾为黑龙江省主席,素崇黑色的马占山大喜,决定将指挥部设置于此。是为三选。
其实,选定哈拉寨完全是出于军事考虑。该地两翼背山,一川为涧,涧旁为路,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易守、易走、易藏。其时,傅作义部驻扎于山西河曲,邓宝珊部位于陕西榆林,加上哈拉寨,恰为掎角之势。此外,哈拉寨人口较多,贸易发达,也易于筹集军需。
两探赵家大院
1938年5月的一天,哈拉寨赵家大院的大门上,隆重地挂上“东北挺进军司令部”的木牌。1940年,国民政府正式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次年“黑龙江省政府”的牌子也赫然出现在赵家大院门口。抗战期间,曾有北方多个沦陷省区的政府曾暂居陕西,除黑龙江外,还有察哈尔、河北、山西等,尽管这些流亡他乡的省政府无法行使职责,但却宣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到底的决心。这两块牌子一直挂到1945年日寇投降,也使得赵家大院成为陕北抗战历史中地标性的建筑。
今年夏秋之际,笔者专程前往哈拉寨考察抗战遗址,首站即赵家大院。当日下午驱车至哈拉寨,只见密集的民居建筑于清水川以北的缓坡上,在数位老乡指点下,几经曲折终于来到了哈镇沙坪梁村76号。一座规模颇大但甚是普通的院落出现在眼前,院前无任何标识。翻看携带的《中国西部地区抗战遗址图说》(李建平编著),终于确定这里就是当年威名远扬的“马占山司令部”。
然而,大院门户紧锁。向邻居探听得知,该院已无人居住,钥匙在镇政府留有一把。在镇政府,办公室柴主任对考察活动表示大力支持。次日进入赵家大院,院中一棵枣树枝繁叶茂,正面和两厢的房屋保存基本完好,透露出淡淡的民国风格。由于无人居住,破败的气象也逐渐弥漫,这令笔者对于此处抗战遗址的未来颇多担忧。
油坊壁上的弹痕
哈拉寨油坊,在当地手工业史上曾经赫赫有名。如今人们早已不榨油了,但位于赵家大院以东略偏北的一座油坊旧址却很有必要一去。此坊外壁上保留着日军空袭哈拉寨时的累累弹痕,作为日军侵华最直接的罪证,警示后人。
府谷县史志办康文慧考证,日军于1938年至1940年先后四次轰炸哈拉寨,共计投弹150余枚,炸死炸伤民众100多人。哈拉寨依山而建,地势隐蔽,为何屡遭日军精确空袭?马占山与部下研究发现,镇内东山头上有一座文星阁,位置高耸,目标突出,日军轰炸多有此处,想必是日军飞行员的航标定位点,于是将这一建于清同治元年的古建筑轰塌。
而文星阁下恰有一处油坊,敌弹的破片迸射而下击在油坊围墙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近百个凹陷。难得的是,这座官油坊院历经了80多年风雨,至今得以保存。考察中笔者看到,油坊大门修建的相当气派,四根立柱两厢竖立,中间为砖砌高圆拱门,正上方石刻匾额文字已被凿去,依稀可见“长是春”三字,或许是油坊字号,两侧八字形外倾短墙上方也各有被凿去的刻字,辨认为“世界”“大同”。省界小镇上的手工作坊,竟有如此格局,令人叹服。尚女士一家在此生活已35年,正是因其精心修缮,油坊门楼和院内房屋(有数间仍为民国建筑)才能保存下来。
然而遗憾的是,出于美观的考虑,尚女士近年来将住所外壁上的多处弹痕用水泥抹平,留下一个个颜色深浅不同的痕迹,唯有较高处和较小的一些“幸免”。笔者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遗迹保护和居民生活之间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将此处日军轰炸罪行永久保留。
战火中的“教”与“养”
1945年8月18日,抗战胜利,马占山率部离开哈拉寨返回东北老家。当地居民自发树立“马公德政碑”以记功绩,这不仅因其驻军七年抗击伪寇,更蕴含着对马占山发展当地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深深感谢。
1941年,马占山率先捐款15万元,加上东北挺进军其他军官捐款共计30多万元,于哈拉寨兴建了凤凰镇中山中心小学。校内建有中山大礼堂和秀芳图书楼(马占山表字秀芳),最多时有男女学生200多名,是府谷全县当时设施最好的完全小学。
时光荏苒,当年的凤凰镇中山中心小学,如今是府谷县哈镇九年制学校所在地。中山大礼堂已不见踪迹,但一座别致的二层亭楼式建筑仍伫立在操场中央,这就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秀芳图书楼。而今这里已不再存放图书,一块“榆林市德育教育基地”牌匾置于正中,四壁则悬挂着马占山抗战和哈镇抗战遗址的图片。岁月如梭,小楼依然静静地讲述着往昔的故事。
1942年,为收养抗战孤儿难童,马占山筹资在哈拉寨东北一公里处惠家沟温家塔创建育婴堂,当地又称娃娃堂。据记载,育婴堂为一座依山而建的四合院,正房是一进两开的七间育婴室,东西厢房各三间。堂内有工作人员十余人,医药齐全,最多时收留孤儿弃婴60多名。由于温家塔村现仅有一户人家居住,也不通道路,因而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育婴堂。远远望去,一座院落孤零零的处于山川草木掩映间,略显苍凉。
行至近前,看到院前有一方小碑上书“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门是普通的砖砌拱门,大门额上匾池内刻有文字,但亦被凿掉,仔细观察应为“哈拉寨育婴堂”6字。院内正房经住户翻修,其余保留如旧的大多残破不堪,左手方的一间被辟为牲口饲养室,右手边房屋已无存,成为露天的羊圈。考察即将结束时,正屋内一位高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儿伸出头来。交谈得知,她家居住于此处已几十年,自她记事起,育婴堂遗址未得到过任何维修,闻之不禁唏嘘。
忠烈千秋
为祭奠在江桥抗战、绥远抗战和驻哈拉寨期间为国捐躯的抗战将士,1942年,马占山在哈拉寨对岸西湾村南山山麓修建了忠烈祠,成为中国最早为抗战烈士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之一。祠堂坐南朝北,主体为凿崖而成的石窟,门额砖刻“忠烈祠”三个大字。石窟门前不远处矗立有原址重建的拜碑亭一座,亭下立四棱石碑,北向刻有傅作义题词“浩气长存”,东向是邓宝珊题联“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西向是东北挺进军慕新亚等合署的题联“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边风塞月千秋”,南向是马占山题写的碑文,追溯了自九一八以来,所部与日寇浴血奋战大小几十战中将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和功绩,以及深深缅怀之情。
进入忠烈祠院内,笔者第一眼便看到祠堂门口两侧平房山墙上,分别绘制的巨幅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虽已斑驳脱落只可远观,但依旧震撼不已。由于车上并无烟酒香蜡等物,附近也无人家,笔者遂以陕北特产红枣月饼和时令水果,敬献于忠烈祠内供台“东北挺进军骑兵第六师师长刘桂五少将”及众多灵牌之前,三鞠躬并致以军人最崇高的军礼!一行热泪无声淌下。
位于忠烈祠背后山腰处的抗日烈士纪念塔亦于1942年建,正面为马占山亲笔题写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背面刻有阵亡将士军衔名讳。遗憾的是,原塔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碑石无存。2004年,在哈镇群众自发捐款的基础上,府谷县政府再拨款6万元重建将士塔于原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铁农题写了碑文,马占山手迹“还我河山”亦镌刻于碑体之上。塔前是烈士陵园,苍松翠柏,肃穆端庄。
返回途经府谷县城,听闻县里正在研究将哈镇建设成抗战特色文化小镇事宜,心下顿觉欣慰,遂口占无韵小诗一首:
长城边上有名镇,陕蒙通衢哈拉寨。
抗战开来挺进军,风云际会赵家院。
御寇杀敌三省地,指挥若定马秀芳。
千秋忠烈浩气存,抗战精神永流传。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三林报道按照榆林市铁腕治污十四项攻坚行动的要求,府谷县结合实际,出台十个重大专项工作,全面开展臭氧重点污染源...
府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府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