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榆林小曲

榆林日报 2018-09-11 08:55 大字

何志刚

陕北,人们视之为“歌的海洋”,在黄土高原上勤劳、智慧的人士创作出高亢嘹亮的信天游,然而在陕北沙漠绿洲里的榆林古城还有“一股甘泉”——榆林小曲。

据乾隆年间《御批通鉴辑览》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明武宗出京巡边,从府谷到榆林,住在凯歌楼上,纳延绥总兵戴钦之女为妃,歌舞弹唱,大征乐女,历时三月之久。据说,宫廷音乐从此流传下来。又据《榆林府志》载: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江南的谭吉璁(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来榆时带了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闲暇时常演唱以求乐。据《榆林府志》中载: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后,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清光绪年间,榆林文人王吉士等人,在大量汇集各种民歌词曲的基础上予以加工改造,融宫廷音乐的高雅、江南丝竹的缠绵和陕北民歌的悠扬于一体,成为后来小曲格调。清道光末年,榆林小曲从官府传至民间,学艺者纷起。随着时代的变迁,榆林小曲也几经兴衰,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榆林小曲几乎中断,但由于榆林小曲一直深深留在民众心中,所以又一次次重返历史舞台。2006年榆林小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榆林小曲成为榆林的一张文化名片。

榆林小曲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情趣的为多,其中表现离愁别恨、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代表曲目有《放风筝》《赐儿山》《九连环》《喜秋千》《进兰房》《大送郎》等,也有些民间传说故事,如《梁山泊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等,此外还有些来源于当地民歌,如《走西口》《五哥放羊》《小寡妇上坟》等,共有60多首。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或自弹自唱。演唱是遵循传统的“正字、合腔、养喉、纯熟”四要素,采用真假声结合及顿挫抑扬的唱法,在发声、吐字、行腔、用令上颇讲究,合辙押韵,优美动听。

榆林小曲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单曲也称小调,一般是简单的单段结构,演唱时用“重头”(曲调反复)方法,与歌曲中分节歌相似。联套分中调、大调,由若干曲牌连成,并加曲头、曲尾,属联曲体。其基本句式即句格有五字的二二一句式、七字句的二二三句式和十字句的三三四句式。

榆林小曲早期传统的演奏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后来又增加了笛子、二胡、月琴,以竹筷敲打瓷碟击节,乐队人数一般为六到八人,最多达十二人,着装力求统一。

榆林小曲是陕北民乐中的独特品种,是宫廷音乐、南方音乐与陕北音乐融合的产物。小曲格调既委婉又高亢,南韵北声融为一体。采用小嗓子唱法,真假声结合,多用顿音闪断,形成独特唱法,产生亦顿亦连、轻快活泼的效果。

榆林小曲乐器伴奏以弹拨乐为主,调式有徵、宫、羽、商四种,徵调式较多。小曲是独特的市民阶层艺术,雅俗共赏,既可自娱自乐,又可介入民俗婚丧嫁娶、节庆表演等,极具艺术活力。

榆林小曲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晚清,是全国现存唯一活着的明清俗曲遗响,是以南北音乐为主、多元音乐融合的活化石,为后人了解明清时期民俗音乐,研究陕北地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现象提供了佐证。

作为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民俗风情之一,榆林小曲可以体现榆林独特的文化风貌,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旅游开发等联为一体。抢救、保护榆林小曲,能够很好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榆林小曲在全国多地表演、多次获奖,有了国家认定的非遗传承人,经常开展传习活动,出版了《榆阳文库·榆林小曲卷》。愿榆林小曲世世代代在榆林唱响,文末,以诗赞榆林小曲:“榆林小曲奇花放,‘沙漠甘泉\’成绝响。演唱情怀倍婉转,丝弦格调诚悠扬。市民乐见歌里巷,领袖喜闻赞殿堂。—枝独秀无伦比,誉满京华处处香。”

新闻推荐

标本兼治确保消除顽疾 榆林市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整改工作

本报记者吴杰白潇通讯员李建国报道榆林市召开中办督查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推进会以来,榆林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省、市...

府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府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