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宝山养马记

榆林日报 2020-09-21 08:43 大字

手牵骏马的景宝山

文图/本报记者李志东通讯员任启瑞

初秋,定边县定边街道办十里沙村板凳滩草场,蓝天白云下,绿草一望无际,草地里悠闲觅食的马群让这幅美丽图画平添了几分动感。

“这是一个私人草场,长势很好,马群在这里能吃到好草。所以我每年在农历三月的时候就把马群赶到这里,农历九月再赶回去喂养。在草场请人代养马,一年下来费用才两万元左右,不费事。”马主景宝山说,为了降低养殖成本,他将自家的三十余匹马放到了这里。

“贫穷限制了我的兴趣爱好”

景宝山是定边县贺圈镇闇门村村民,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他,对马有着深深的热爱。近年来,他靠养马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

几年前,景宝山一家还过着十分拮据的日子。他家共有四口人,在2002年,他的妻子做了肾摘除手术,高额的手术费、术后的医药费、家里的各项开支,一家人仅靠着几亩地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而且当时他的孩子还小,家庭重担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

“妻子当时做手术、住院花了七万多元,家里又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只得到处借钱。”提起过去那段艰难的日子,景宝山仍然感慨万千,“贫穷限制了我的兴趣爱好。我从小就喜欢马,对养马很有兴趣,但钱从哪来?”

一笔笔债务让景宝山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他走出困境的希望在哪里?

“扶贫政策激活了我的斗志”

2013年,陷入困境的景宝山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了解到他有养马的兴趣,就多次入户向他宣讲相关政策,并鼓励他建起家庭农场。最终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景宝山开始了他的养马之路。

勤劳肯干的景宝山不等不靠不要,在几年时间里,利用有限的资金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学习马匹养殖技术,修建草料库、马棚。他靠着最初家里的一匹母马,繁殖到现在的三十多匹马。他的马匹养殖事业蒸蒸日上,靠售卖马匹每年能收入十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全靠扶贫政策激起了我的斗志,真的很感谢党、感谢贺圈镇政府这些帮扶干部,是他们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景宝山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2012年以前,一年种地的收入只够一家人的口粮。现在日子好了,比我想象的还好,最近几年每年都能收入十几万元,不仅还了贷款,自己手上还有些存款。”

“人帮扶我,我也要帮扶他人”

景宝山的马匹养殖收入主要来自于母马繁殖和赛马出售,多年来,他凭借着对马的喜爱与了解,自己琢磨出了训练马的方法与技巧,每年年初对产下的小马驹进行训练,再将驯好的马匹销往内蒙古一带用于竞技。

“我把马驯好以后,把马匹的相关视频发在出售马匹的微信群里,谁看上了我家的马,就来我家购买。大部分马匹都销往了内蒙古,用于赛马比赛。”景宝山说。

在自己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景宝山还带动哥哥一起养马,他把自己多年养殖摸索出来的养马经验、技术教授给他的哥哥,壮大各自的养马产业。

“人帮扶我,我也要帮扶人。如果乡里邻居想要养马,我也会帮助他们,给他们传授经验,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景宝山道。

“几年来,从县级到村两委不断入户提供专业养殖技术指导,再加上景宝山自身的努力和务实,才有了现如今的养殖规模和实实在在的收益。”定边县贺圈镇闇门村第一书记左敏宏说,“下一步,除了继续巩固增收之外,我们还会帮助像景宝山等积极向上的群众探索发展渠道,努力让贫困群众有稳定收益,过上小康日子。”

新闻推荐

定边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

本报讯8月26日,定边县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白泥井镇衣食梁社区服务中心启动。此次活动以“走进新家园...

定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