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念,以致敬 写在定边作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
张晓润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一座城有一座城的记忆。在定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文字在建立一本纸上纪念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文字在不断激活一段集体岁月的峥嵘史。十年,花红来过,深雪来过;十年,抄过近路,也踏过远途。十年的时光,请允许一个人写下一点随笔或札记,以纪念,以致敬。
2009年12月20日,定边县作家协会成立。这个以群众组织和群众立场如风而至、应运而生的团体,有起步的艰难,也有拓土的喜悦。在定边,这一团体的成立,以文字的名义,第一次正式且庄重地将文学请进了大众的视野和现场,这是关乎定边的一次文明的行动和呼唤,是关乎地方文学的一次推动和革新。谁能言尽那些举旗的榜样和力量?谁能说清那些苍茫的隐喻和明证?从2009年到2019年,作协三次换届,当蓝色的河流分离出沉寂的盐,当60多名会员以失散的情怀向着一个中心交出涌向彼此的通行证,我们得以看见,岁月赐予一个集体的银色的部分,堪比老虎的金黄更金贵。
定边,惟有草木记得它最深的乡愁。
而穿过草木的人,谁能辨出它寒风吹彻的负担和担负?文学的方向和使命如果耽于此处,我们可以不问果实要意义,但我们尊重这些行动的指南:一个罗盘、一座灯塔、一次吹拂、一抹火焰,都会让徘徊且犹疑的人有了凝神的目光,都会让孤独而潮湿的人坚定地打开通风的天窗。作为定边作协的一员,我能深切体会集体的智慧、合力和光耀,一个向善、向美的团体,它不仅是写作者的温暖之家,更是一个写作者内心温柔的依靠、自信的守候和长情的陪伴。
定边作协基础的支撑,要感谢当年县上的主要领导,鉴于在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地方杂志《边地》的出刊和运行。《边地》杂志十年来努力将力度倾斜到地方特色上,用地方特色做亮点、做标识,每一个地方都可能掘出一口“深井”,每一个地方刊物都可以通过对自己脚下的“文化熔层”不断开凿、发掘而形成自己的优势,进而形成刊物“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虽然是一本协会内刊,但十年来,它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精神,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已出版35期,共发表会员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1273篇(首),共计525万字,约87000册赠阅全县党政事业单位、学校和企业。十年来,《边地》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在不断地向自己的小城献礼。
《边地》曾于开办初年出刊了一期榆林市女作者专号,几乎将当时榆林市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写作成绩的女作者一网收进。在这一期女作者专号上,我也将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三类作品做了集中展示和汇报,也正是这一期的集中展示和汇报,让更多的同仁认识了我、了解了我,并以此收获了更多友谊、鼓励和信任。也是在2009年这一年,我先后在《诗选刊》《诗歌月刊》这两大公开刊物上发表组诗。抽屉文学改换纸媒所带来的深入思考,让一个真正喜欢写作的人从此步入了文学的正确轨道。因此,可以说作协的十年,是一个集体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我个人不断追梦的十年。
作为《边地》杂志的一名编辑,我不同时期地见证了会员作品从逼仄走向宽阔、从低洼走向高处的履痕。回看十年当中的脚印,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都无不记录下《边地》期刊和《边地》作者一路走过的风雨历程。在一草一木、一春一秋交融积淀的塞北高原,他们以笔代耕、以光策马、以杆为旗、以纸为媒,传递着本土最为真切的声音和力量。十年来,会员在园地之外,在电影、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各个领域也都有自己的突破和发展,并以浩荡之势形成军团之风。文学是孤独的,也是欢愉的,经过多年的沉淀,定边作协会员在国内出版社公开出版个人文学类书籍10余部,会员电影作品《沙漠之心》在中央六台和院线上映。市作协从2012年奖励公开刊物发表作品以来,作协会员共获奖金6万多元。有4名会员作品入选“榆林市文化精品项目”。2014年,《边地》杂志被榆林市委宣传部定为重点扶持文学期刊,被陕西省作家协会授予2015—2016年度“陕西省基层优秀作协”。这些成绩的取得,作为亲见者,我也许愿意接过的,不是它的生动和光鲜,而是藏在它背后的关于奋斗的心酸和艰涩。
身处小县城,每一条走向远方的路都应该带着文人的悲悯和乡愁。不囿于取得的进步是我们最大的进步,和整个外部世界相比,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应该是忧患的。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埋于抽屉写作,远没有勇气和意识做到放之四海的检视。被更多的目光检视,像农夫递出他的庄稼和菜蔬。
走过十年,努力过、奋斗过,也许我们的坚持到头来也不过就走成了一把钝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求索,永远都在路上,跑在前方的麋鹿,它美好的花斑,早已装饰和打扮好了我们内心的春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宋美珍)公安部开展“云剑”行动以来,榆林市定边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近期在全省“秦剑行动-2”追逃集中清查...
定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