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定边县森林覆盖率从0.5%提升至29.2% 苦修播绿功 精雕宜居城

榆林日报 2019-05-19 06:07 大字

本报见习记者 李志东

治沙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定边县始终坚持将治沙造林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工作,苦修治沙播绿之功,方才形成了今日流动沙丘基本消失、林草围沙之势已成、水土流失有效防治的良好局面。

伴随着全县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提升至如今的29.2%,定边县城乡群众普遍感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村更美了,而治沙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正日益凸显……

种下一棵树风沙退一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定边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5%,风沙、干旱、洪水灾害频繁。据县志记载,过去当地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25天,最高纪录59天;年平均沙暴33天,最高纪录82天,因此才有了“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民谚。风沙肆虐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倒逼当地群众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治沙造林事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国有林场和公社、生产队林场为主体,定边掀起了大规模造林高潮。以勤劳的双手和战天斗地的精气神,当地群众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栽出了一片又一片林。改革开放后,该县又兴起了“承包造林”的新风尚,不仅治沙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南部白于山区的绿化造林还全面推动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经过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运动,如今定边县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变革。”定边县林业局局长赵治安说,截至2018年底,该县林木保存面积已突破30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9.2%,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60倍,成就令人瞩目。

治沙造林薪火代代相传

“小的时候,满眼都是黄沙窝和碱滩地。一次放学时起了大沙暴,刮得天昏地暗,眼都睁不开,我迷路掉进了碱壕,天快黑了还没回家。后来是家里人沿路寻找,听到哭声才找到了我。”53岁的王志兰回忆说。

曾获得“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王志兰,是定边县郝滩乡高寨子村村民。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政策后,她在白于山北麓海梁山承包了1万多亩荒山,迈出了自己治沙造林的第一步。20年来,她与丈夫郭荣先后承包治理荒山、荒沙、荒滩13万亩,实现治沙造林事业与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全县各种非公有制林业示范户1069户,其中造林1000亩以上240户,5000亩以上17户……在定边推进生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林、“全国治沙标兵”杜芳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名字更是人尽皆知。

近期,央视新闻联播“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即讲述了石光银“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英雄事迹,而他“誓将沙漠变绿洲”的精神更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造林人。记者在与石光银的数次接触中,曾多次听到他在不同场合呼吁——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治沙造林事业当中,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薪火相传。

绿水青山让城乡更宜居

2017年,定边县又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全面加大公共绿地、广场、小游园、公共停车场绿化建设力度的同时,该县紧盯城市周边、道路沿线、农村环境等,先后绿化了307国道改线道路、定海路等路段,千里绿色长廊造林1.56万亩,并顺利完成69个行政村的绿化工程。

通过多年努力,该县还在城区四周营造樟子松、国槐、新疆杨等45万株,栽植地被14万平方米,打造了一条长54公里的封闭式环城防护林带,控制防护面积达208平方公里。而防护林带带来的生态效益,已让城区居民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以前每到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就让人受不了。现在即使刮起大风,街上也再不见遍地堆起的沙子了。”定边县东园子社区居民耿瑞敏说。

近年,定边县还一直致力于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工作(总面积4万亩,计划投资7.4亿元)。作为定边宜居城市建设的“绿肺”所在,目前该公园已经完成园内二、三级园路和部分绿化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必将充分彰显生态、人文、可持续特性,以森林景观和沙漠景观为基础,将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态完美结合,书就定边治沙造林蓝图上浓墨重彩的新画卷。

新闻推荐

暖心+开心 定边县“三下乡”活动见闻

研究农机具如何使用爱心义诊机器人展演文图/本报记者杨晓慧通讯员赵艳萍4月17日,在定边县白泥井镇公布井村的文化广场上,人...

定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