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陕西追赶超越的底色
本报记者苏怡实习生黄天悦段晨
开栏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汇细流以成江海,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凝聚共识,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今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专栏,通过实践成效的展示,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美好期盼,反映全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扎实举措和显著成效,希望全省上下形成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合力,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6月12日,榆林市定边县白湾子镇张山村村民乔俊峰站在自家的地旁,看着推土机平整土地。今年,他要在地里种荞麦。而去年,这里是长庆采油五厂停产多年的池62井场。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的榆林,作为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榆林以促进能源经济跨越转型升级为目标,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基础,宁可GDP增速慢一点,也要把空间留给调整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山变青了,水变绿了,沙尘少了,环境好了,在各地饱受雾霾侵袭的时候,这里却是蓝天悠悠白云飘过,“榆林蓝”一时成为当地群众的骄傲。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满意度,还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受市场波动,从去年开始,榆林就紧抓倒逼转型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方式,着力培育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并结合兰炭和金属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今年上半年,榆林生产总值增速达7.8%,为2015年以来最高,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持续向好。
榆林的“绿色实践”,只是陕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面对新常态,依靠投资拉动和资源价格推动带来的高增速难以为继,陕西积极利用下行压力倒逼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新”“旧”产业并行发展,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新动能加快释放,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陕西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目前重点培育的陕汽重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吉利SUV、陕西通家“电牛2号”等品牌已在市场热销。在电池、电机、电控核心技术发展方面已处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基本形成。3D打印产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已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产学研发展格局,即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西安高新区研发示范推广基地、渭南高新区教育培训生产基地和西安医学3D打印示范基地。在争取西安光机所等三家单位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的同时,依托西电科大成立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并挂牌运营,以市场化方式组建空天动力研究院,依托7个国家和11个省级高新区发起成立高新区发展联盟。上半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7.3个百分点,新增3家国家级、1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完善生态,陕西紧抓重点领域改革,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自贸区建设平稳起步,下放省级权限213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新增注册企业2413户;全面深化“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和新增注册资本资金分别增长38.4%和37.4%;积极推进市场化银行债转股,陕西金控、陕西金资两只专项债券在全国率先获得核准,“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17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64家;旅游、文化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增长201.1%,接待境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和28.3%,投放共享单车超过30万辆。
上半年,华为、海航、京东等企业在陕合作亮点纷呈,华侨城、葛洲坝、绿地、宝能等企业来陕投资,陕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起点,沿着“一带一路”,陕西坚定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意志决心,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履,彰显出登高望远的从容自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资金融通平行峰会,在京举行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成功举办丝博会;西安-阿拉木图的中亚班列实现每周3列常态化运行,已开行至华沙、汉堡、俄罗斯等欧洲线路,空港食用水生物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陕西对外开放铺展出新画卷,吸引外资、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千帆竞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愈加明显。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存,多点支撑和多元带动的格局正在形成。追赶超越中的陕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愈发有力,经济发展的内涵愈发宽广,发展的后劲愈发明显。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芳萍蒋伊妮报道7月8日至12日,定边县连续五天最高气温超过37℃,最高温度达38.9℃。在这样热情似火的艳阳天,定边县气象局积极做好高温气象服务,将一条条温馨提示、一个个预警信息发往公众...
定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