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牌都爱折腾 Logo?
小米启用新Logo。
万事达的Logo,直接变成了两个圆套在一起。小米新Logo的设计者原研哉
□本报记者 李雪萌
小米公司日前推出全新Logo,由于只是将原设计的棱角磨了个圆,设计费却达200万元,引起网友一番“就这?”的热议,有网友干脆“建议报警”。
一般人都觉得,当品牌Logo在大众心里产生固有印象后,企业对于改变一定会非常谨慎;但实际上正好相反,大牌们普遍热衷于折腾Logo,隔三差五就要变一变,就拿今年来说,淘宝、支付宝、比亚迪、汉堡王都换了新Logo;而意大利奢侈品牌芬迪,创办90多年来换过100多个版本的Logo。
对于大牌们来说,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变不变,而是什么时候变。
小米新Logo,你上你也行?
这几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小米公司那个“耗时三年、设计费200万”的新Logo刷屏。新设计由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原研哉操刀,据称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思考,包含了视觉的和谐与宇宙的律动,充满生命感和数学之美……但由于与旧版相比变化不大,仅仅是由方角变椭圆,被网友们一阵群嘲:“倒四角圆边花了三年?明明一行代码的事!”“估计有190万元花在解释上了”“讲真,我上我也行,费用可以去掉两个0”。
但作为甲方的雷军还是满意的,亲自回应说:3年前第一次看到新Logo之后,也不太习惯,但大师说看7天习惯之后就好了;后来看了7天还是不习惯,然后一看看了2年,觉得还是挺好的,显得年轻、高级和时尚。
意思是大家稍安勿躁,看上两三年后就能Get到大师的高明所在了。
当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普通网友纠结于“200万元倒圆角值不值”时,早有明白人指出这是一场典型的互联网营销。毕竟多年之前联想发布Logo,营销费用高达亿元。而小米仅仅用了200万元就达到了全民认知和全网热议,“性价比”做到了极致,“这波雷军一点不傻!”
Logo是个奇怪的存在。严格来说它并非消费者选择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的原因,但却往往成为辨认一家公司或一种产品的关键,成为品牌的一部分。冲着名牌商标所暗示的“我很高贵”去买一些东西的,不乏其人,但单纯由于喜欢一个Logo设计就爱上某个品牌的,却鲜有其例。简单说,就是大部分人都是因为LV的高奢而爱上这两个字母,而不是因为爱上这两个字母才看中LV。
Logo是一个品牌联系公众最直观的纽带,也是最浅显的、容易聚焦的话题。小米持续两天的发布会其实内容很丰富,推出了15种新产品,更宣布了要生产芯片、造汽车的实锤大料,哪一个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动作,任何一个项目的价值都超过200万元,但是率先冲上热搜的却并不是其首款折叠屏手机和“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电动车”,而是n=3的“倒圆角”。Logo就是用来改变的
就像一个人的名字通常会伴随终生,是这个人的主要标志,一个产品的Logo被人所熟知、在大众心里产生固有印象后,改变通常是危险的,而且成本巨大。
比如相声演员曹云金,跟师傅郭德纲闹翻后,经历过几次改名风波,最终还是顶着压力以“曹云金”三个字行走江湖。
但是大品牌们不这样想,尽情挥洒个性是它们的本心。品牌们往往非常热衷于重设Logo。汽车、餐饮、服装、互联网、通讯、钟表、能源、航空公司等等,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Logo的调换。这些品牌包括但不限于宝马、奔驰、百事可乐、劳力士、Adobe、Facebook、微信、必胜客、GUCCI、中国联通等等;极端者如意大利奢侈品牌FENDI,据称其1925年创立以来,已经换了100多个版本的Logo。
去年华为、百度、支付宝都悄然更换了Logo。就在今年初,刚刚又掀起了一波换Logo潮:淘宝、汉堡王、比亚迪都更换了一轮新Logo。如果比较一下百度、华为、淘宝、支付宝等新旧版Logo的区别,会发现小米的200万元还是很值的,至少有肉眼可见的变化;有很多Logo仅仅是微调了颜色、字幕位置、笔画粗细等,虽然也能讲出来一大堆阐释,但基本都是“哦,你不说我还真没看出来”的境界。
比如说你发现2012年以来已经换过5次Logo的支付宝,现在比过去更蓝了一点点吗?而2021年率先“换件新衣”的淘宝,其新Logo只是笔画弯曲度有了些许改变,造价是300万元——比小米多了100万元,还没小米营销效果好!
2016年,国际信用卡品牌万事达更新了它的Logo形象。仅仅是将字母位置拿到了圆圈下面、圆圈重叠部分做了简化,就花了800万元(人家是美金!)。更可怕的是,仅仅过了3年,800万美元的Logo说不要就不要了,万事达又公布了全新Logo。
有的Logo的改变需要“找不同”高级玩家才能发现前后差别,而有的跟最初的设计已经有天壤之别,比如麦当劳、宜家、诺基亚、佳能、雀巢等等。对一个真正的大牌来说,往往早期的改变都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似的;到后来就逐渐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做微调,其共同的方向是简约化与扁平化。
一些自信的品牌,简约到连商标都彻底放弃,他们坚信消费者只要看到一个图案就能辨认出自己的品牌,不需要任何商标说明。就像万事达的两个圈、耐克的对号。
虽然成熟的消费者不会因为Logo的改变影响到自己的消费行为,但在社交媒体时代,改变仍然存在风险。
2009年,百事可乐旗下的果汁品牌Tropicana就遭遇过一次“品牌重塑翻车”事件:它因为更改包装而遭到全民抨击,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在新包装推出后的两个月里,其系列的销售额下降了20%,亏损了3300万美元。
2016年,被认为在扁平化浪潮里雷打不动的图片墙应用Instagram改换了全新图标,同样引起一片非议,正面评价几乎为零,“太丑”“太low”“简直是花样作死”“直男粉表示马上卸载”之声不绝于耳!
重要的不是换不换,而是什么时候换
更改logo绝不是改一个图标这么简单,相关联的slogan、vi都会发生变化,还涉及到包装箱袋、员工制服、车辆喷绘等等,甚至办公室的装修都要换……最主要的是原粉丝群体的消极抵触情绪,有可能会损失大批用户。为什么看起来是花钱不讨好的事情,公司还要乐此不疲地重塑品牌?
回顾那些知名品牌更迭Logo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成功的品牌塑造案例,其实一直在通过调整包括Logo在内的各种形式,来阐述自己的哲学理念。
首先,流行趋势从来都是在改变之中。再好的Logo也很难一劳永逸,时尚品牌尤其不能固守陈规。今天的耐克只剩下一个对号,无疑迎合了当下时兴的极简风,但很难讲10年后繁复的洛可可风会不会卷土重来,或许那时候又得在Logo上重新请回胜利女神。以网络为基础的公司更要频繁地更换Logo,以表示自己时刻处于时代前沿。这无疑是个以小撬大、博取关注的窍门,可以拯救市场的疲软,以营造话题、吸引客户,促进销量上升。当然,这种时候“改变”本身要比“变了什么”重要得多。要能像原研哉一样讲出生命、宇宙、数学的故事,要让大家听完后有“大师就是大师”的心悦诚服感。
市场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当公司业务重心发生改变,发展方向做了战略调整,原logo承载不了新业务的时候,那就不得不换。
换logo有时候是大公司的自我要求,像谷歌公司有时候只是调几个像素,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但我自己知道距离完美又进了一步!
还有一个原因比较好理解:领导/设计师/ CEO换人了,怎么尽快展现个人风格、传递全新理念?换个新Logo吧!
对于每一家成功的企业来说,换Logo可以说是建立一个伟大品牌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商品社会百余年来,很少有没更换过10次以上的成功大品牌。决策者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换,而是什么时候换。小米刚刚给大家上了一堂课:正确的时机比正确的设计更重要。
但万事都有例外。以正宗英伦范儿著称的Burberry,从品牌创立到2018年换了新设计师之前,160年来一直沿用一手盾牌、一手旗帜的骑士标志,不管外界怎么从繁到简、再从简到繁地轮回,几乎未做过丝毫改变。将英国人的固执品性展露无遗。
而对真正的大品牌来说,视觉化的Logo已经不是其品牌唯一的辨识途径。比如对苹果品牌来说,即使是抹去其Logo图标,大部分人依然能够快速地认出这是苹果公司的产品。其铃声、外观设计、屏幕界面、触觉体验,都已经成为一种看不见的Logo,无招胜有招、无形胜有形,这才是一个真正Logo的自我修养!
新闻推荐
塔娜至今都记得那场大雪,那是近十年以来内蒙古最大的一场雪。村村通的乡道上政府雇挖掘机铲了积雪,堆在路基两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