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不是小心眼
宋延坤/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周瑜周公瑾是一个没有大将风度甚至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存在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寻找谋害诸葛亮的办法。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指挥了赤壁大战的江东周郎,真的是个小心眼儿吗?
周瑜小乔夫妇雕像
多读一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首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据称仅明刊本就有30余种。
到了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工作,该版本《三国演义》在情节上变动很大,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调整文辞,改动诗文。
抹黑周公瑾,罗贯中下手最重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周瑜?罗贯中发挥出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为《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被贴上了一个不太正面的角色标签,而这种角色人物,大多具备气量小、易动怒的性格特点。
在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里,最能体现周瑜的狭隘心胸。面对周瑜的试探,诸葛亮抛出了两个刺激对方心理底线的建议,一是天下当时只有自己的老板刘备是条好汉,可以与曹操一战,而周瑜的老板孙权自然也成了不入流的角色。第二个建议更是寻常男人所不能忍受的,诸葛亮说,曹操就是想霸占大乔小乔这两位美女,然后把这姐俩安置在铜雀台安享晚年。只要江东方面把大乔小乔送过去,曹操就不会发动进攻了。当鲁肃挑明大乔是孙策老婆、小乔是周瑜爱妻的时候,诸葛亮装作才知道这件事惶恐地认错。这个时候,早已气得七窍生烟的周瑜硬着头皮说,自己说要投降只不过是为了试探刘备一方的态度。
从这一章回后,周瑜的狭隘和阴险被罗贯中大书特书,比如第四十五回里,就有两件事,其一是周瑜就想借着截断曹军粮道的名义谋害诸葛亮,其二是准备设宴诱杀刘备。第四十六回里,周瑜想以打造箭的名义设计陷害诸葛亮,不过,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用一招“草船借箭”给破了。在第五十四回里,周瑜更是拿着孙权的妹妹当赌注,意图借联姻这件事除掉刘备。
只不过,周瑜的所有小心思都被诸葛亮识破,反被三气而亡,最后落下了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结局。而他在临终前的那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成了后世人非常喜欢引用的名言,也成了很多人用于提醒自己不要自高自大的反面教材。
当然,也正是因为罗贯中对周瑜气量小的形象刻画得太成功,让后世人非常不喜欢周公瑾这个一代名将,也让这些人更加地钦佩诸葛亮。
电影《赤壁》中的周瑜(梁朝伟饰)
周瑜非小人,与史实区别太大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和孙权一方建立联盟的时候,周瑜真的做过罗贯中说的那些事情吗?还真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激周瑜、命令诸葛亮率军截断曹操粮道、意图设宴谋害刘备等重要事件,基本上都是罗贯中虚构。
草船借箭和孙权嫁妹这两件事虽然在历史上存在,可这两件事的主角都不是周瑜而是孙权:首先,草船借箭这件事的真正原型人物是孙权;其次,孙权嫁妹这件事,周瑜并没有参与,而是孙权自己的决定。在很多人看来,罗贯中之所以要这样描述周瑜,就是为了通过描述周瑜这个人的阴险歹毒,去进一步拔高诸葛亮和刘备的光辉形象,这是文人的狭隘性情和创作需求使然。
那么,周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三国志·周瑜传》中说,他是一个“性度恢廓”的人,蒋干称赞周瑜是“雅量高致”, 韦昭说其是“思度弘远”,就连刘备都夸这个对手是“器量广大”,大家都盛赞周公瑾的心胸开阔。和《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相比,这些人尤其是蒋干、刘备等孙吴敌对势力的表扬,可信度自然要比罗贯中的描述靠谱了很多。
当然,还有一件事似乎也能说明周瑜绝非气量狭小之辈,这是来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的一个描述:因为周瑜性格好的原因,和很多同事相处得都很愉快和谐,只有程普很瞧不上周瑜。因为先后跟随孙坚、孙策父子的时候立下了很多战功,很多人都尊称程普为“程公”。于是,程普便仗着自己的资历和年龄经常羞辱周瑜。虽然程普这个老头经常让自己很没面子,可周瑜不仅不计较,反而在程普的面前摆出一个后辈人的姿态,处处谦让、时时克制。时间一长,程普就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后来,他逢人便说:“和周公瑾这样一个人交往,就像喝了美酒一样,让人不知不觉地就醉了!”这就是“饮醇自醉”这个成语的来历。
笔尖表立场,罗贯中另有深意
不难发现,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对很多人的真实历史形象进行了二次创作。对某些历史事实进行了改编甚至转嫁,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也不难理解,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要想吸引人,必须得增加很多的冲突。不过,在笔者看来,罗贯中那么努力地去抹黑周瑜,他本人所考虑到的可不仅仅是文学效果。
那么,罗贯中到底是出于一个什么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仅仅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评价魏、蜀、吴这三个势力集团,及这部作品中先后出现的重要人物,哪个集团和哪些人物的形象最积极正面?不用多说,在多数人的心中,三个集团中形象最好的肯定是“兴复汉室”的蜀汉。人物中最正面的,恐怕就是诸葛亮、刘备、关羽、赵云等一干为“兴复汉室”而努力的人,另外两个集团中虽然也有不少形象正面的人物,可这些人大多没有好结局。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看清楚了一个事实:虽然《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罗贯中却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那就是在他眼里,蜀汉是正统,而曹魏和孙吴却不是正统。那么,如何才能在作品中进一步强化蜀汉和其集团成员的正统性呢?对于文人来说,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自己所掌握的部分历史史实加以改造,在不断修饰蜀汉集团及其重要成员形象的同时,不断弱化敌对一方的正面形象。简单来说这是文学创作,难听一些的话就是造谣。如此一来,周瑜这样一个蜀汉敌对阵营里的核心成员,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怎么可能好的了,肯定会被安排上一堆压根就没干过的猥琐勾当?
事实也证明,罗贯中给周瑜泼脏水的行为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自从这本书问世以来,就始终牢牢占据着畅销书的榜单,它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不同势力集团、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也渐渐成为了很多人心中关于三国的历史形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已经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史料而非文学作品,罗贯中创作作品时的个人观点,也成了众多读者的观点。不过,笔者需要多说一句的是,给曹魏、孙吴及其集团重要成员泼脏水的行为,罗贯中并不是第一个人,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似乎又是最大的。
新闻推荐
搭乘从藤泽开往镰仓的江之电,刚好在第10站,有一个名叫“稻村崎”的地方,从前是没什么名气的寂静车站。天气晴朗的日子,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