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学术研究”应是有品格的事

南充晚报 2020-01-14 00:45 大字

从学术成果到学人品格,从研究者到把关人,科研从来不是一件“私事”。

一篇引来质疑的论文警示我们,科研非小事,只有研究者、 平台与把关人、科研共同体一起筑牢学术责任、涵养公共意识,才能浇灌出科学研究的永不凋零之花。

这几日, 一篇发表于2013年的生态经济学论文,引来舆论热议。论文围绕“导师崇高感师娘优美感” 展开讨论,被质疑与科研内容、期刊定位不符。事后,期刊发出声明,“决定撤稿”; 期刊主编, 也是论文中提及的导师回应,“申请引咎辞职”;期刊主管部门表态,“认真调查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处理、整改工作”。

从发酵到回应, 一篇论文引致关于学术研究的讨论,让人们接受了一次规范性与严谨性的教育。不过,很多人同时想知道:这样的论文如何能被录用刊发? 期刊的审稿采编规范何在? 学术“把关人”在哪里?面对类似事件,能否从被动回应, 变成严格审核、不再出现?带着这些疑问,人们应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术规范、科研责任。

从人类文明到浩瀚星空,从细胞生物到自然规律,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科学技术,揭开真理的面纱,拓展人类的智识, 是无数学人的崇高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失败也有无数成功, 学术研究非但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形成了一套有共识的规范、标准乃至伦理。人们之所以能不断将认知边界往前推进、 不断开辟科学应用于实践的疆土, 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科研规范的尊重, 这也是前人成果能为后人所用、当下研究能造福后人的一个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学术研究都应恪守基本的学术规范,更不能偏离严肃、认真、负责的科学轨道。

从学术成果到学人品格,从研究者到把关人,科研也从来不是一件“私事”。对研究者而言, 学术论文一经刊发就有了公共性, 不再仅仅是“文责自负”;对期刊而言,无论是编者还是把关者,都应把科学性、 严肃性放在第一位,以规范、标准与责任的标尺严格衡量每一篇稿件, 让权威期刊成为更有公信力的“公共产品”;对科研共同体而言, 最好的褒奖不是几句夸赞, 而要以研究为本、拿成果说话,在反复交流与激荡中推动科研进步。一篇引来质疑的论文警示我们, 科研非小事, 只有研究者、平台与把关人、科研共同体一起筑牢学术责任、 涵养公共意识, 才能浇灌出科学研究的永不凋零之花。

同样是在这几日,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 用算盘“造出”核潜艇的黄旭华、矢志不渝“算计”天气的曾庆存,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学家们也被网友誉为中国发展的“顶级流量”。如此对比,崇高就在眼前, 优美不必赘言。 我们相信,只要严以律己,遵守学术规范,把好质量关;板凳坐得十年冷, 潜心钻研、 不务虚名,越过功利关;尊重治学规律,守好治学良心,带头净化学风,让人情难过关,攀登科学研究高峰的路上, 纵有再坚硬的“冰川冻土”,都一定能被征服。(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相关观点

用研究基金写奉承论文,也需根查

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之统一的文章,虽被《冰川冻土》撤稿了,导师兼主编也引咎请辞,但还远不是终点。

马屁文章,“拍”进权威期刊。

身为研究员的学生写这种拿肉麻当有趣的文章,身为院士的著名科学家享受这种阿谀之词,都是一种恶趣味。如果是师生间小圈子里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外人自然不容置喙,但这样的文章被允许发表在自己任主编的权威学术期刊上,这不但是暴露自己的恶趣味,更严重的,这是羞辱学术共同体,也是损耗一份权威学术期刊的学术公信力。

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出现在我们所谓权威学术期刊上, 这是学术的堕落。为学术尊严计,我们不能不提出严正的批评。而更重要的是,很多网友也发现, 这样一篇文章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以宝贵的科研经费做出这等“成果”,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兹事体大,撤稿并非终点,当中涉及的违规问题,有关部门不可不察。(据《新京报》)“导师崇高感”上核心期刊,乃学术之耻

一夜之间,一篇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风靡网络。

这篇试图建立“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文章,其理论和实践基础完全来自于对“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感悟和体认,它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在“拍导师马屁”过程中,生发出一种学术理论。

不妨摘抄几句:“导师提倡十年铸一剑, 他的见识像天路一样高远而深邃, 只冷却路基一招就轻松破解了冻土的难题;导师提倡江海纳百川,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平静, 让全国研究水土的英豪汇聚到黑河谷底……”

而在“师娘的优美感”部分中,则又是另一番风景。“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当可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宛如丁香花开随风飘,优美感四溢,师娘现在尽管年龄已大, 但风韵依然高绝,形象更显雍容华贵。”

相信大多数人感觉基本差不多,看到这些文字难免一身尴尬。如今,这样一篇文章引发群嘲,不啻为学术之耻, 现在相关方面表示对此文进行撤稿,但显然还需启动调查,对文章的审核、刊发过程进行回溯。翟天临事件之后, 教育部屡次强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如果说抄袭是最表层的“不端”,那么这种披着学术外套、 占用学术资源搞导师崇拜的现象, 恐怕是更深层次的“不端”。这不仅是对那些孜孜不倦搞研究的学者的不尊重, 更是对学术的侮辱, 期待相关方面以彻查回应舆论质疑,给社会公众、给严肃学术圈一个交代。(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城市青壮年男子的悲剧故事:澎湃Top100非虚构写作

作者:谢志宏、刘思琪、刘宇航好的非虚构作品一定是对这个社会有着深刻的共情意识,才能让不可见的变成可见,让无声的变得有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