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从小先生到支前模范

烟台晚报 2016-10-01 11:54 大字

烟台故事■人物

烟台市胶东文化研究会协办

93岁的他参加了今年的大阅兵

文溪撰文/供图

每天上午9点,莱州虎头崖镇朱流村村头,总有一位老者在遛弯。他个儿不高,背微驼,时而驻足与村人聊上几句。他叫张云师,今年93岁。9月初,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作为老党员、山东抗战支前模范代表之一,赴京参加了9·3大阅兵。

张云师1922年生于当地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张会绪闯关东卖苦力,张云师9岁入私塾,深知家人供他上学的不易,因而刻苦攻读,各门功课都很优秀。

1938年3月12日,掖县(今莱州)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倡导村村办学,教师均由政府派遣,一面教学,一面做地下抗日工作。1940年深秋,西海区委宣传干事来到周家村,经学校老师推荐,约谈时见张云师聪明伶俐,谈吐不俗,字也写得娟秀飘逸,当场出具了介绍信,要他到掖县八区(今柞村镇)陈家疃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村任教。

朱流村小坐落在村西南头,四间海草房。张云师从东宋村王老师手中,接收了30多名学生,最小的十来岁,最大的十七八,个子比老师还高,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先生。学生分成三个年级,采用复式教学。学生每人备有两套课本,其中一套应付日伪“扫荡”。

那时节,根据地实行区县双重领导,西海区委抽调了一批干部,帮助地方开展地下工作。来朱流村的叫朱伯升,30多岁,共产党员,常到村小来。受其影响,张云师的人生观悄然改变。1941年7月1日,在朱伯升和本村第一位党员、妇救会主任张国华的介绍下,张云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18岁。

1941年10月,上级党委决定在虎头崖地区的朱流村率先成立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周边潘家、周家、刘家等村的党员,秘密来到朱流村西的星石沟,在那儿,大家一致推选张云师为支部书记。

18岁的张云师从此肩负重任,与同志们一起秘密干着抗日救国的大事。白天教学,宣传抗日;晚间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建立情报网,除奸反特,壮大抗日力量。上级一旦下发通知或信件,他立马委派年纪大的学生秘密传递,跑接力一样传下去。支部活动没有固定场所,或山沟,或坟地。他要求同志们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机密。村人包括他的亲属在内,只以为他不过开会时作个纪录罢了,直到日寇投降、党组织由地下转入公开,方知他不仅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还是村支部一个最大的“官”。

那年月,为防不测,学校每天都派大一点的学生轮流站岗。可谁又能料到呢,鬼子会在晨起搞突然袭击。那是深秋的一天清早,张云师正准备上课,突然涌进一队荷枪实弹的日伪军,进门就喊:“你们的老师在哪里?”张云师顺势坐到学生位子上,镇静地答道:“先生还没来。”学生们也同声附和。看着学生模样的张云师,敌寇并未发现破绽,只好悻悻离去。后来听说,各村小都曾发生过类似情况,神堂据点日伪军下乡突袭,就是为了捕捉教员这些“赤化分子”。

1941年12月25日上午,盘踞在沙河据点的日伪军,在鬼子小队长岩渊率领下下乡骚扰。他们在村南山上一露头,就被孩子们察觉了。张云师当即宣布放学,叮嘱学生回家藏好抗日课本,不要外出。就在这一天,丧心病狂的日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朱流惨案”。他们捉住几个跑反的群众,当场枪杀了两个,另一个则被带回来,当着家人用刺刀活活捅死;还有个上街拿草的老汉,被踹进村小茅坑内,乱石齐下,不久身亡。临走,敌寇又纵火烧掉了四间校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张云师变得愈加沉稳、老练了。1948年9月,根据战事需要,掖南县组成支前担架连,他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兼军需员,率领民工奔赴前线。从攻克济南到淮海战役,他们的足迹踏遍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等广大地区,行程约2000多公里。枪林弹雨中,担架连为了转运伤员,创下一口气跑10公里的纪录。连续行军,民工身上大都招了“光荣虫”(虱子),张云师还患了肠粘连,疼得直不起腰,依然咬牙坚持。淮海战役结束后,张云师被评为“支前模范”,荣立二等功。转年1月28日,他带领部分民工返乡,继续教书育人,直至1982年从潘家完小校长任上离休。

今年3月,张云师被确定为进京参加抗战胜利阅兵仪式支前方队人员。8月21日上午,老人家在孙子张全立的陪护下赴京。在下榻处,来自各地的老同志们受到了贵宾式的礼遇。散步时,张云师偶遇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士,攀谈中得知,她是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女儿,名叫吉瑞芝。张云师保存着一册《烈士诗抄》,其中,吉鸿昌的《就义诗》是他最喜欢一首: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当张云师随口吟出这四句时,吉瑞芝竟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紧紧握着他的手:“谢谢你,张大哥!谢谢你还记得我父亲的诗作!”张云师说:“但凡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咋能轻易忘记了呢?”

不错,人们永远不应忘记那段历史,而那种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更应被后人永远铭记。

新闻推荐

3D技术的﹃中国式换脸﹄ 苏州开启“智慧驾培”

“我什么时候死?”这是25岁的小周醒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充满绝望。前不久,因为一个纽扣,在苏南一个城市当操作工的机床工人小周的脸被卷进正在旋转的机床中,半边脸瞬间变成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