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 看好孩子防意外
暑期意外杀手一:溺水
案例:6月10日午后2时左右,广东省揭阳市空港经济区地都镇南陇水库发生一宗意外溺水事件,致3男1女死亡。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原新华中学高三毕业生谢某武等10多名同学,相约到砲台风门古径游玩。午后6人到南陇水库玩水,期间发生溺水事件,4人失踪。经搜救,4名落水人员被救起,经现场120医生抢救无效,确认死亡。
急救指南:
倒挂背上“控水”是耽误时间
每到暑假,都会听到各地出现溺水的惨痛消息。溺水是世界范围内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无人看管的儿童成为溺亡的主要人群。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王西富强调,水库、池塘、河流、湖泊这些野外环境是青少年溺亡的主要场所,但是游泳池、浴缸、浴盆却是5岁以下儿童婴儿溺水的主要场所。作为监护人,在所有以上水体附近,应给予儿童“触手可及”的防护。溺水事件,关键在于预防。
一旦发生溺水,该如何急救呢?一到夏天,朋友圈就会流传一张“把溺水孩子倒挂背上控水急救”的照片,说此法能救人,溺水1小时内都有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朱翠平介绍,老百姓习惯溺水急救时先控水,但需要民众了解的是,如果是清水,到了肺部后会自我吸收,控水是控不出来的。“把溺水者放在背上颠,只能倒出肚子里的水。喝进肚子里的水太多,做胸外按压时吐出来容易造成气道窒息,从这个角度来说,控水并非完全无道理。”但朱翠平主任强调,正确的控水方法是将溺水者头侧过一边,清理口腔中的杂物,而且这种清理气道应该非常迅速,不能耽误心肺复苏。
王西富医生介绍,溺水的心脏骤停,主要跟缺氧有关,跟心源性的心脏骤停不同。因此做心肺复苏时,清理气道后应优先给予5次人工呼吸再做胸外按压,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在胸外按压过程中,可能会有水从口里喷出,不要随便停止按压。即使在溺水者相对较长时间的溺水之后被救出,也不要轻易放弃,应持续给予心肺复苏,有案例表明在冷水中溺水者,在复苏成功后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王西富提醒,溺水急救有三大原则:岸上施救优于水下施救,手拉手的“人链”救人法不可取,只会导致更大的悲剧发生。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救人时要保持冷静,可选择投入救生圈、绳索、木棍、泡沫等,让落水者攀扶上岸。团队救援优于单枪匹马。“救人,不鼓励孤胆英雄,应召集更多人,采取适合的救人方案。”
暑期意外杀手二:中暑
案例:近日,广东河源市一名9岁的男孩在傍晚5点左右跑步锻炼时出现中暑症状晕倒,辗转送到广州抢救时,已经陷入昏迷,出现消化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热射病表现,医生预期情况不容乐观。
急救指南:
中暑晕倒快速降温是王道
王西富医生介绍,中暑按严重程度可分为热痉挛(大汗、肌肉抽搐、神志清醒、体温不高),热衰竭(大汗、头晕、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神志清醒、体温可轻度增高)和热射病(皮肤干热无汗、神志不清、高热)。热射病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
朱翠平主任介绍,案例中的男孩在送院时体温达到41℃,已经远远超过人体承受能力。在这种温度下持续四五个小时,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不好,热量通过皮肤散热时,皮肤血管会扩张,大量血涌向皮肤,会导致出现头晕等脑部缺氧症状,心跳加快,出现休克、心衰等。超高温还会造成细胞里的代谢酶活性下降,细胞容易凋亡,心、肝、肾等脏器受到影响。
轻度的中暑只需要注意通风散热即可缓解,但一旦出现热射病,急救第一要素是快速降温,让人体温度尽快降低到39℃以下。“第一小时的降温非常关键,”朱翠平主任介绍,最好是在10分钟内就能降低到39℃以下,超高热变成高热,危险性就会降低很多。降温的方法包括进空调房、吹风扇、泡冷水浴等方法。
王西富医生则提醒,当热射病发生时,应立即将患者浸入水中积极降温。如果不能浸入水中,可喷洒水,然后扇风,利用蒸发冷却。浸入冷水降温时,一旦神志恢复正常,就停止冷水浸泡降温,以免低体温症发生。
中暑急救,第二是要及时补水。可让孩子喝水,饮用电解质饮料,喝些淡盐水。
中暑的主要因素跟外部环境太热、人体产热多(如户外运动、甲亢病患者等)以及身体肥胖、散热能力弱等有关。王西富提醒,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婴幼儿、精神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的中暑风险。“尤其是婴幼儿被遗忘在汽车内导致的中暑,死亡率极高。太阳下直晒,30分钟内车内温度可达到50℃。”
暑期意外杀手三:误服异物
案例:3岁女童小雨(化名),将外婆的精神药物氟哌定存当作糖丸吃下,虽然只吃了一颗,但很快小雨出现椎体外系反应,脖子不由自主往后仰,手脚强直,连哭声都不正常,家长连忙将她送入医院急救。
急救指南:
3岁以下孩子误服最好不要催吐
广州市妇儿中心2014年的意外伤害数据显示,10%的急诊科死亡是因意外伤害导致。而2013年急诊科收治的各类中毒、异物病例就有114例,其中误服药物最多,占到32%。此外,误服液体,如洗洁精等占了20%,被花生瓜子等卡喉的气道异物病例,占了19%,误服杀虫剂占了14%,吞入固体类如纽扣、电池、弹珠、发卡等小物件的,占了12%。
朱翠平主任介绍,很多家长会在孩子误服后急忙催吐。其实,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小婴儿不能自主控制呕吐反射,不要随意催吐,否则呕吐物吸入气管更加麻烦。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也不适合催吐。反而对于学龄大孩,催吐比较有效。而如果误服强酸强碱、挥发性的煤油,可以让孩子喝牛奶后即时送院,牛奶可保护食道,减缓吸收速度,但最好不要使用催吐。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夏季气道异物发生最多的是葵花籽和西瓜籽,很多家庭天热都会吃西瓜,要小心西瓜籽这个潜伏的杀手。
此外,朱翠平主任介绍,暑期也是儿童烫伤的高发期,家长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发生烫伤时,切记要第一时间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不要用所谓“偏方”小麦粉或面粉涂抹伤口,以免粉状物沾在伤口,导致感染,影响伤口恢复。
(严慧芳 周密 黄月星)
新闻推荐
土耳其队球员图兰(前)在球队失球后情绪低落。新华社/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