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 防止天价片酬 应给演员片酬比例设上限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昨日审议,委员称演员片酬三十年涨幅超过了5000倍

成都商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现象1

明星演员片酬最低的2500万元,最高的超过1亿元;演员片酬呈爆炸式增长,30年涨幅超过了5000倍

建议:

能否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一部电影中全部演员的片酬,最高不得超过该电影全部制作费用的30%

现象2

如果片酬是500万元,可能会再额外签署一个金额为50万元的合同,按照50万元去缴税,剩下的450万元就需要制片方自己去处理了

建议:

建立高收入者收入所得来源信息库,完善税收征管机制,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一部《如懿传》,主演周迅、霍建华的片酬被曝达到1.5亿元。越来越多的明星天价片酬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时,这个问题也引发委员热议。多位委员提出应在法律中明确电影片酬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演员人工成本,演员片酬比例应有上限,比如不得超过制作成本的30%。

关于片酬

明星片酬疯涨5000倍

片酬比例应设上限

孙宝树委员建议,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应制定电影片酬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演员人工成本,以保障电影制作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影视剧演员片酬屡创新高,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价标准,在业界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日韩与好莱坞明星片酬通常只占电影总预算的20%~30%,而目前,国内当红演员的片酬已超过电影制作成本50%。比如近期开机制作的电视剧《如懿传》,两位主演片酬合计达到1.5亿元,堪称天价。电影制作成本过分向演员尤其是明星演员倾斜,势必会影响电影制作中编剧、布景、配音等相关制作环节的经费,不利于我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和电影市场的繁荣。

董中原委员提出了同样的担忧。他表示,导演、制片人对于演员高片酬的抱怨声从未停止过,电影制作成本突飞猛进,长此以往,会损害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前,中央电视台揭秘演员高片酬,明星演员片酬最低的2500万元,最高的超过1亿元;演员片酬呈爆炸式增长,30年涨幅超过了5000倍。而科学家、教授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收入涨幅却相形见绌。演员天价片酬问题引起社会热议,认为加剧了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等,法律就不应当缺位。无论是尽快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合同法还是制定颁布电影产业促进法,都应当面对这一问题。

“能否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一部电影中全部演员的片酬,最高不得超过该电影全部制作费用的30%。”董中原委员说,以法律的刚性规定为电影制作划上一条红线,有效引导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制作电影时更加注重故事、表演和制作本身的水平。如果因为各种原因突破了这条红线,那就应当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约束,比如增加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比例等,或者加强监督和惩罚措施等。同时,演员片酬既应尊重市场规律,也应综合考虑社会影响和各行各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引导电影产业降低片酬和总体制作成本。演员片酬应当有相应的标准和界限,这样才能使演员加强自律,培养演员德艺双馨的职业道德。

关于纳税

明星高片酬却全不操心缴税

天价薪酬如何退烧

董中原委员提出,演员片酬属于劳动报酬所得,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要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但许多演员是不操心交税的,他们的合同大部分是税后价格,但他们会要求制片方提供缴税证明,至于按多少金额缴税,一般都会提前谈好。如果片酬是500万元,可能会再额外签署一个金额为50万元的合同,按照50万元去缴税,剩下的450万元就需要制片方自己去处理了。

从理论上讲,每个演员对应的市场身价包含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但在实际谈判中,明星演员普遍处于强势,不但要拿“行价”,而且要求个人所得税由制片方自己解决,不然就免谈,这已经成为影视业的一种陋习。明星演员税后片酬看似常态,实则危害到整个行业,代扣代缴是个税征管的重要方法,对明星演员纳税而言,不是要不要取消这种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管理,督促制片方依法履行其代扣代缴的义务,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国家要加强对高收入人群征税,关键在于重点监控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行业和高收入者相对集中的人群,建立高收入者收入所得来源信息库,完善税收征管机制,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董中原委员还认为,演员天价薪酬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好演员的稀缺和粉丝经济的推波助澜。由于一些编剧不愿意在剧本上多下工夫,剧本质量不过关,才使得投资人和导演不得不将赌注押在几张明星脸上,于是“剧不好,明星托”,就逐渐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只有鼓励并善于挖掘新人,走“好剧本+新面孔+精制作”的路子,才能从根本上让演员的天价薪酬退烧。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赵倩 北京报道

记者观察

从电影新规“二审版”

透视国外票房监管

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29日再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二审草案中有关整治票房造假的内容成为热点。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今年3月轰动一时的《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据统计,过去几年全国电影票房至少10%被“偷走”。

国外电影业也曾存在过“偷”“瞒”“虚”现象,但在完备的电子统计系统、合理的利润分享模式、高昂的造假成本面前,人们谈“假”色变。

电影票房监控公司Rentrak公司聚焦全球范围内电影票房和电视收视相关数据,该公司北美影院覆盖率达99%。制作方在观众购票5秒后即可跟踪到数据,强大的分析系统还能实时按照时间、地域、院线等维度处理惊人的数据量,供制作方、发行方实时查看电影的市场表现。这就避免了人为操纵的弊端。

国外相对固定和透明的利润分享模式也有助于消除票房虚高。在美国,片方除了要付给导演、编剧和演员等主创人员固定薪酬,往往还在合同中详细约定他们在票房净利润中的分成比例。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虚高之所以愈演愈烈,正在于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比如片方可以凭借高票房来吸引观众、抢占排片。

票房虚高在国外不常发生,还在于很多时候造假得不偿失。在日本,这是一件比坐牢还严重的事,一经发现,公开谢罪不说,还要承担巨额罚款,数额高到足以导致一些企业破产;银行不但不给涉事企业贷款,还会终止对其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贷款和商业合作。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闺蜜干政”丑闻继续发酵 韩国政府考虑强制遣返崔顺实

韩国大检察厅27日决定成立一个特别检查小组来调查崔顺实干政以及涉及腐败等丑闻据《中央日报》报道,朴槿惠被曝频繁出席由崔顺实团队操控的“文化隆盛计划”的相关活动虽然朴槿惠根据宪法规定不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