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街的滴水河 □成兆勋
民国年间滴水河什字示意图作者制图
东、西木头市和南大街交会处,现在已经没有了什字。过去,在解放前,以至清朝,人们把这里称为滴水河什字。对于滴水河什字的由来,现在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我家是东木头市的老户,本文主要讲讲滴水河什字消失前后的景象。
平地怎么会有河?
西安城的地下水位在几米、甚至十多米以下,位于城内繁华地段的南大街,怎么会有一条滴水河呢?这要从唐代说起。
唐明皇李隆基修建了兴庆宫,开凿了兴庆湖,引来浐河水注入湖中,为了使湖水能够流动,变成活水,又修建了兴庆渠,经过胜业坊,崇仁坊(如今的饮马池),由东往西经过现在的东木头市街, 穿过唐朝的安上门街(相当现在的南大街)再往北,经过尚书省东边(就是现在南大街派出所和涝巷一带),穿过太极宫的长乐门,流入太极宫东边的山水池中。由于渠小水浅, 又无重大事件发生, 所以书上几无记载。如今在含光门城墙博物馆里有一张图,绘有这条“兴庆渠”的流向。
经过宋朝, 元朝, 到了明朝, 这条渠还在用, 到了清代和民国, 这条渠慢慢地就被垫平了, 历代沿着兴庆渠修建的街道,就是现在的东木头市。
在清朝末年,穿过南大街的兴庆渠,渠上的桥早都没了,渠里还流着水,人们将东、西木头市与南大街交汇处的这条渠,就叫作滴水河(我们小时候称之为“津水黄”)。不过这时滴水河里的水,已经不是从兴庆宫流来的,而是由于地势低,下雨积的水。
由于南大街有了滴水河,从南到北和从北到南的行人 ,夏天还好,可到了秋冬,过渠就成了问题。这里就出现了“职业背河人”。
据我父亲讲,清末到民国初年,长安县一个姓姚的青年,个子不高,人很敦实,在渠南边搭了个窝棚,每天在这里背河,就是把北边的行人背过河到南边,再把南边的人背到北边,收取一点小费,几年下来也攒了不少钱。河后来逐渐干了,这个姓姚的青年就用攒下的钱在东木头市街南口盖了两间房子,开了一个小饭馆,生意不错,后来娶个媳妇,把家安在了离饭馆不远的大门道巷,饭馆也变成了南北两间东西五间的大饭店。老婆没有生育,在老家抱养了一个儿子,长大后替姚老头经营饭店生意。1934年,姚老头有了孙子,起名叫金财,后来又有了孙女,叫金铃。小学毕业后,金财上了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铁路上当医生,金铃后来也出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家衰落了。我家和姚老头住在一个院子,我比他孙子小几个月。
姚家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滴水河什字的饭店变成了南大街第一百货公司。由当年背河青年变成的姚掌柜,跟着时代变迁消失了。
在抗战年间,滴水河的水渠平了,修建了碉堡,大概是准备抗日用的。那时候,国民党警察每天还要站在上边指挥交通,过往的汽车还要记录车牌号,经常是一天只有一辆汽车通过,哪像现在,车辆川流不息。后来,这个碉堡也拆除了。
永兴王府的人工湖
在现在的东大街到东木头市街之间, 曾有一个明永兴王府,是朱元璋分封到西安的秦王的后代。王府东到唐开元寺西墙和印花布园的东边, 西到现在的南大街。永兴王府的南门, 在清代左公祠的对面, 被清代所修的一座黑漆大门所遮挡, 民国时期一直被操持淫业的人所占有, 解放后才得以取缔。永兴王府的大门,被人们称作“红壁殿”, 三间宽,建筑雄伟,柱子高大,紧挨着黑漆大门,被遮掩,因此不被人知,直到改革开放,修建保险公司时才被拆除。现在为珠宝店。
永兴王府面积很大,建筑不少,但都没能留下来,唯有王府里的一个人工湖,因为面积大,水太多,而保留到了民国时期。现在保险公司大楼北边偏西就是当年的人工湖,湖的前面是山西人开的一个很大的义和园酱园铺,五间宽的门面,后面有数百口酱缸。每年运来做辣酱的红辣椒都是几卡车,这个时候就要雇佣周围的妇女前来打零工,我就是这个时候才混在打工的人群里,进到酱园铺的。通过门面房后,就是一丈多宽,用大青石铺成的十多级台阶。在台阶的两旁,四间门面房的下面是砖砌的四面大窑洞。石阶的对面是一座建在台阶之上的孤立四方形建筑,很像古建筑,两边是厢房,也就是清理辣椒的地方,再往北就是人工湖所在地。解放前我从墙头上还看到过很大的湖水,但不知后来怎么就变成了一排一排的酱缸。一九五四年公私合营后,酱园搬走了,一排排摆在过去人工湖上的大老瓮,变成了百货公司仓库的一排排库房,西安百货公司的总仓库就设在这里。没过几天,一场大火把百货仓库付之一炬,抢救出来的棉织品,摆在东木头市街上处理了好几个月。
王府里人工湖的水,就是从兴庆渠引过来的,它的引水渠就在积盛成油漆颜料店东边的鲁班庙东墙边,就是如今保险公司大楼那个地方。油漆店是清朝时成立的,在酱园的东边,中间只隔着一间油篓作坊。过去没有塑料制品,人们装酒装酱都要用竹篓子,大的可以装一百多斤,小的只能装一斤,外面用竹篾编成,里面用石灰混合猪血涂抹在麻纸上,粘贴晒干即成。也许因为隔壁是大酱园铺的原因,才开了这个油篓作坊,现在竹篓被塑料所代替,这门手艺也就消失了。积盛成是当时西安最早的油漆店,成立在清光绪年间,由临潼人王师傅带着两个徒弟住在鲁班庙里,给人家漆门面、糊顶棚,做点打工生意。后来由于生意不好,加上自己年迈,王师傅就把两个徒弟叫到身边说:“我老了,干不动了,生意又不好做,现在就剩这半桶生漆和二百个银圆的外债,交给你们俩,这生意能做就做下去,不能做就回你们蓝田和长安去。”这师兄弟俩经过几年努力,竟然将外活做好了,还开了西安最大的油漆店。他们用四十两白银典当下位于油篓铺和鲁班庙之间的菊林中学校产——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十二间厦房围着组成一座楼房,外观像一座大碉堡,正面看,楼下铺面楼上栏杆阁子门,古色古香。油漆店从清朝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能够发展起来,全靠当地人民,因为过去人们嫁女都要漆立柜和箱子,还有各地庙活以及各家的顶棚,都要找积盛成。更有几次大的工程,比如慈禧到西安修北院和两次钟楼大修,所用的很多材料也是积盛成的。
积盛成还有两项绝门手艺,现在失传了,那可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用生桐油熬制成发光的熟桐油,一个是把生漆炼成发亮的退光漆。这里边没有温度计而如何掌握温度,如何加土籽,加多少黄丹,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鲁班庙变成了油漆作坊,泥塑的神像被搬离,埋入地下,庙宇东墙下从兴庆渠引水到永兴王府人工湖的支渠也被改成了地下室。兴庆宫没了,兴庆渠平了,饮马池落了个名字,再往西就什么也没留下!
左公祠变成了二十四中
正对着被遮挡的明永兴王府的南大门——红壁殿黑漆大门的是左公祠,这是清政府给左宗棠修的祠堂。面积很大,五间宽的庙堂加上东边五间别院,少说也有三百米宽。祠堂前面八个砖雕柱头,中间是大门,门上是戏台,台口对着过厅,所以看戏要回头看。因为左宗棠是湖南人,所以祠堂修好后,第一场戏是湖南人来演出的,由关公戏来破台。扮演关云长的演员,化好妆后坐在舞台中间,由执事拿着点燃的黄表纸,在演员的身上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绕上一圈,然后开台唱戏。清朝时候,这里每年还有一次庙会。到了民国时期,庙会也没有了,整天关着大门,精雕的砖柱下,每晚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玩耍的地方。
祠堂解放后变成了市二十四中,祠堂正中的神像和金童玉女还没有搬走,我们就在这里上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门和戏台没了,过厅和上殿拆了,什么也没留下。
在左公祠的东边,紧临着的是西京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在积盛成油漆店的正对面,也就是现在保险公司大楼的正对面。五间宽的大门,那是挂牌子的地方,筹委会的负责人张继和连战的父亲连震东住在东边三间宽的另一座房子里,他们有人力包车,我们爱在门口玩,他们的包车进出都要踩铃铛。
筹委会的大门里右边有一座十米多深、一米多宽的防空洞,有三十多米长,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时,周围的人全都静悄悄地躲在里面。筹委会一共有三百多人,如果全要躲在这个防空洞里,那根本躲不下。其实于1939年2月,日本飞机在筹委会的前院掷了一颗炸弹,把前院东西房各炸毁了三间,那时候只要日本飞机一来,筹委会就成了日寇的轰炸目标,所以他们于同年七月就疏散到城南的清凉寺去了。
解放前没有博物馆,全省各地发现的文物、石雕都要往西京筹备委员会送。筹委会后院堆满了各种唐代的石雕,现在碑林博物馆雕塑馆里很多精美的石雕,有些就是当年在筹委会后院堆放的石雕。这个石雕堆可是我们躲警报的地方,搬开石雕,下面就有蝎子,湿湿虫。
由于筹委会门前宽大,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广场,说书的卖唱的,耍猴的,卖眼药的,杂耍的,可以说比南院门都热闹。
国民党迁都到重庆后,撤销了西京筹备委员会,这里划归了西安建设委员会。
解放后,由马建翎带领的西北战地文工团进驻到这里,因为演出是以秦腔为主,所以非常热闹,过厅成了录音棚,全省的秦腔名家几乎都在这里唱过,人最多一次就是李正敏的清唱《探窑》。 我就站在边上听他唱。现在这里是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筹委会的东边是两间宽的张家, 虽然不宽但是很深, 门口也曾卖过杂货, 但生意一直不好。
再往东就是大门道巷, 巷子要走二百多米才有人家, 三个院子, 除了一位姓龚的在铁路上干事拥有一院外, 其他两院都是在盐店街开银号的一个山西陈姓人家的。 陈家住了三间大房, 其他的全租给了周围群众。当年滴水河背河的姚老头, 一家三代就一直租住在这里, 直到拆迁。
这是一个大杂院, 不管是富有的银行家陈家, 还是一无所有的赵家, 在这里人人平等, 相处和谐, 我就在西安事变的那一年出生在这里, 这个大院仿佛就是我的家, 我小时候有个木碗, 只要谁家饭熟了, 一揭开锅, 我这个木碗就伸去了。
现在,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兴庆渠、滴水河了,如果我这个见过支渠和永兴王府水池及红壁殿的人,再不把它记录下来,就没人知道了。
新闻推荐
震·变——从汶川到雅安系列报道汶川支援芦山,感恩之外还送去信心一个海归博士后的地震预警梦
今天是“5·12”汶川大地震5周年纪念日。距此22天前,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强震。一样的震感,一样的伤痕。第一时间,汶川人赶到了芦山,亦如5年前中国救援力量赶赴汶川。在芦山县震中龙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