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这一“笔”,写的是匠也是心

合肥晚报 2016-07-17 14:19 大字

从前马蹄疾,蒙恬将军在统一天下的战争间隙,改良了书写战报的毛笔,他青史上留的名,是名将也是笔祖。

从前日色慢,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的一滴泪,陈旧而迷糊。

那都是从前,也不只是,因为没有从前便没有现在,没有传承便没有发展,从前的人们一路接棒传递中华文明,又一路不懈努力去改进记载和传播文明的工具,而今天的纪录片匠人们,在杀青的那一刻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和片中人,做的是同一件事。

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或许每个人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内心。

一转身,告别“过去式”

文房四宝,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曾与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柴米油盐的活色生香,从古至今袅袅不断,而文房四宝,已然淡出了生活的日常,或者说,高出了日常。我们依然将文字称作“笔墨”,但纸上的书写,早已非主流。

话虽如此,作为中国最家喻户晓的文化遗产之一,文房四宝被撰写、被拍摄的频率并不低。在常见的纪录片与专题片里,笔、墨、纸、砚各成一体,平分秋色,成为世间拥有传记最多的器物之一。因为最能代言中国,它们也颇受大场面的青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以文房四宝的惊艳开场,引领世界进入中国时间。

但吴斯从不曾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写下这一“笔”。

2014年3月,吴斯接到了领衔摄制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的任务。直觉告诉她,这是一道难解的题。

作为安徽广播电视台一名实力导演,她热爱纪录片,尤其钟爱人文类型,她拍摄过两弹元勋邓稼先和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的人物纪录片,也敢于尝试《1942,轰炸东京之后……》这样的历史题材,综艺和晚会更是拿手好戏,但面对小小的文房四宝时,她竟有一点怵。

首先是近乡情怯。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由安徽台来为中国文房四宝拍摄一部“正传”,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迟早的事,但这也意味着,一出手,便不许平庸。

从操作层面说,“小”东西不易拍“大”,远离日常,更让它们貌似高冷。

当然,最严峻的问题是,观众的思维定式难以打破。可能每个人都看过一部文房四宝的纪录片吧,手执如此不新鲜的题材,如何能给观众一个非看不可的理由?

困难,一个一个去解决。

身为国内纪录片界权威的禹成明副总编辑为全片定下“大开大合”的基调:透过小器物找到国际视野,找到文化的传承,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不局限于安徽,不局限于文房四宝;拍摄手段上不要单独成集,而是交融互动,用多种表现手法和新技术来丰富古老优雅的文房四宝。同时还有一个果断的决定——4K。这是中国文房四宝的4K初体验,也是安徽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4K纪录片。

主创团队集结,开始了梦里都在笔扫千军的日子。数番学习、调研、讨论,最终将全片体量确定为六集——第一集《博采》,从文房四宝的最初始状态、原料采集入手,呈现出中国人“博采众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第二集《造化》,表现书画工具与书画艺术的互动,历代名匠与书画大家的互动;第三集《匠心》,在杰出的工艺背后,蕴藏着虔诚的匠心;第四集《时风》,讲风格流变和创新;第五集《传播》,讲交流融合;第六集《遗产》,讲根脉传承。

结构成型后,近90位历史和现实人物渐渐浮出水面。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场“暗战”。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王羲之和徐渭,并不比普通的制笔师和画师拥有更多的表现时间。“短短的几分钟内要抓住观众很难,”吴斯说,“影像短,节奏快,是当下国际化的叙事方式,所以通常几分钟就会切换一个故事。”看惯英美剧的观众经常感叹,错过一个镜头就错过许多,而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你错过了一分钟,就错过了一段精彩的人生。

为了争夺眼球,每个人物都很“拼”。苏轼和米芾,原本高不可攀的文艺大咖突然变得接地气,为一方紫金砚争得面红耳赤;文物修复师杨志贵破例拿出了“纸上走火”的绝活,短暂的火热却难掩他的寂寞清冷;女诗人薛涛,用斜插发髻的芙蓉试制彩笺,她是纸的使用者,又偶然地成为了纸的改进者;黄宾虹清冽高贵的家风,和他的艺术探索有着同样丰厚的价值。

这是中国式的情感,朴素而节制。禹成明常说,“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要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选择了情感这个世界共通的语言。

读书,不要只竖着读,还可以横切开看。纪录,可以就物说物,亦可以情为主线,串起天长地久,万水千山。

一根筋,挑战“假想敌”

“拍纪录片,有条件才有想象力。”

亲历了电视纪录片20多年兴衰沉浮,禹成明直指当下是纪录片最好的时代。“资金不成问题,好的题材都不差钱,4K带来技术上的革命,在有钱又有技术的条件下,创作者就会获得很大的空间。”

而无限的空间,便意味着无止境的追求。

456天,吴斯清晰地记得她的团队出征拍摄的时间。456天横跨欧亚大陆、上天下海的拍摄,获得了54TB的珍贵素材。一名优秀的笔匠必须明察秋毫,墨模雕刻师总是心无旁骛,而一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在用一根筋的执念寻找和纪录在每个时代值得尊敬的匠人们,生怕错过了任何精彩。

吴斯将她的一根筋,传递给了每一位团队成员。

这群纪录片匠人,也开启了他们的“博采”之路。

一边采集一边感慨:中国人用小小的书写工具撬动了世界。笔、墨、砚是文字的制造者,而纸是文字的承载者,所以在对文房四宝内容的处理上,纸的分量相对较重。但在出征之前依然无法想象,纸的密码,牵动了如此辽阔的天地——除了无人不识的宣纸,四川的竹纸、山西的麻纸、云南的东巴纸、新疆的桑皮纸都被收入4K的镜头中,而日本的和纸、韩国的高丽纸和意大利的古法造纸,则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和进步的深远影响。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名正言顺的主人公,而安徽的宣笔、歙砚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山西的澄泥砚,作为唯一非石质类砚,被收入视野。江西文港笔,凭借每年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也引起了关注。

三个摄制组,365里路。辗转近20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甚至远赴日本、韩国和意大利,终于完成了38个板块、近60位现实人物的纪实拍摄和近30位历史人物的再现拍摄,遍访文房四宝代表性产地、藏有重要文物的博物馆、古都和书画大家的故居。

为了拍出文房四宝鲜活有趣的“另一面”,他们几乎激活了所有的脑洞。把“小”的设计成“大”的,重达7吨、直径2.1米的龙腾盛世巨砚,突破吉尼斯纪录的三丈三宣纸,成就笔墨纸砚的视觉奇观;把“静”的拍成“动”的,虚实变焦、烟雾香薰等道具的使用、光影的转换、轨道的移动,始终不让事物静止;把按部就班设计成悬念迭出,一筹莫展的笔师,究竟能否得来一把老鼠的胡须?

和笔墨纸砚的工匠们一样,在执行既定的标准流程外,他们还必须时时面对不确定的因素。

去敦煌,寻访神奇鼠须笔的起点。大漠孤烟直,航拍摄影师四顾迷茫地问鲁慧,“导演,到底哪个地方风小?”“大片”拍出后,被称作“小可爱”的航拍机器一度迷失……此后,无人机还发生了数次“坠机”事件。

去地中海北岸的小镇,探访欧洲最古老的造纸术,和博物馆长如同藏品一样“永不改变”的生活,联络采访、申请签证、计划行程全凭一己之力,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如今回头去看,郑荣才感到步步惊心,又打趣,“这次拍摄还培养了一名金牌导游。”

有人去拍西北的艳阳,偏偏就带去了喜雨。还有人在美丽的草原上无心睡眠,索性便不睡了,起来去拍一夜星空。

拍摄纪录片和剧组不一样,剧组永远是热热闹闹,但是纪录片的许多事情得独立完成,这就考验着主创人员的多方面能力:摄像的能力,文字组织的能力,对生活的理解,待人接物的本事,以及很重要的,忍受孤独的能力。

经受住考验的人往往能获得常人难以触及的喜悦,比如,那一夜的星垂平野阔,他便独享了。

当然还要说说4K。4K堪称当下纪录片摄制的技术巅峰,它带来一场影视合流的新革命,为纪录片进入院线做好了准备——事实上,有些故事电影至今未达到。但是,“带着4K去旅行”的画风,可能没那么美。它增加了人力和时间成本,“4K的设备很沉,挪动一下都很困难。”吴斯说,虽然辛苦,但是当看到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细节和质感,大家都深感4K是个无悔的选择。“跋山涉水去往那么多地方,费尽心思去找到那么多人,应该有最好的呈现。那样的震撼效果,确实不是随随便便的设备可以拍得到的。”

除了常规摄影,还采取了许多特殊视角,微距、水下、航拍,去捕捉肉眼所看不到的超级画面。在作曲、动画制作、解说等各个方面,都尽力争取国内外顶尖人士的加盟。

“遗憾肯定也有。但至少,五十年后的人们能看到代表这个时代最高技术水平的纪录片。”禹成明说。

多年以后的人们,也能感触到纪录片人和文化遗产传承人,两种工匠之间的惺惺相惜。

每位顶级匠人其实都没有真正的对手,他们在漫长寂寞的时光中,一根筋地与一个强大的假想敌较劲,那个假想敌,名叫“不完美”。

□刘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