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这个红娘不简单 婚介成功率达九成 经她牵线结婚的就有70余对

达州日报 2016-05-20 22:22 大字

[摘要]经她牵线结婚的就有70余对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摄影报道

满头银发的乔大妈正为年轻妹子说媒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红娘乔世惠从26岁到74岁,仅为圆他人姻缘这样的好事,她就做了大半辈子。

上世纪40年代,乔世惠出生在通川区蒲家镇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上过学、读过书,胸中有墨,说起话来自然头头是道。乔世惠为人和善,谁家若是需要帮衬,她都会出手相助,特别是看到三乡四里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困难家庭,她都要隔三差五地帮忙,或为其捡拾柴禾,或为其挑水洗衣,留下一片好名声。

1969年,已嫁为人妇的乔世惠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挑战”。总爱与人牵线搭桥的热心婆婆,因年迈将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了仅26岁的她。接到这一突然到来的“任务”,乔世惠左右为难。去吧,自己没有任何经验,“看走眼了咋办?”再说,在人们的印象中,“媒婆”这一行当怎么也得四五十岁吧?不去吧,男女双方眼巴巴地望着呢。

“去吧,这又不是什么坏事,都是帮人搭成姻缘的好事哩!”婆婆为生性腼腆的乔世惠打气。在婆婆的鼓励下,乔世惠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事成之后,男方家人背了一大背的红苕来,连声的感谢说得我都不好意思。”回忆起40多年前第一次给人牵线的情形,乔世惠脸上乐开了花,不是因为那一背红苕,而是在自己的帮助下成就了一对金玉良缘。

有了第一步,以后来找乔世惠说媒的越来越多,其名气也越来越大,魏家的、罗江的、大成的,谁家要是有到了结婚年龄没找到对象的,都会找上门来请求牵线。不过,乔世惠有自己的原则,并不是所有的人找她说媒她都答应。“一是要看对方人实不实在,大致了解了家庭情况后,还要看看人长得怎样,有没有啥恶习。”她说,像那种“二杆子”,不务正业的人,别人再怎么请她都不会答应。

或许是有了这样的“标准”,经乔世惠介绍成婚的成功率在90%以上。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农村走出去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找对象出现了难题:在外面打工,交往圈子窄,不易找到另一半;回家找吧,一年还不到一个月的假期,往往是对象还没物色好假就满了。因此,每年的春节前后也是乔世惠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个时间段回乡探亲的人最多。为了成就年轻人一段段美好姻缘,她也乐意相帮,尽量满足。甚至“创造”了半个月就成就了一段姻缘的佳话。

一次,邻村的一家人找到乔世惠,说她儿子到结婚年龄好久了都没处上对象,家里人很是着急,希望春节回来把婚“订”下来。兴许姻缘天成,恰巧有一户人家的女儿也来找她“说媒”,乔世惠在看了双方条件后,约定了时间让双方家人见面。这一见,两人情投意合,很是满意。于是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两家便把婚事给办了,至今一家人仍和和美美。

虽说常给人牵线搭桥,但乔世惠却并不以此为业,而是经营着一家不大的副食店。每每有人上门求她说媒,她都要将时间安排在“冷场天”,或者根据情况将两家人拉到自己家里说。中了,由着两人自己相处;不中,再给介绍合适的对象。正是如此,街坊邻里无不认识“乔婆婆”。

2008年,乔世惠随儿女住到了城里。这一住,人脉关系网断了,但仍有不少从老家来的人找到她,希望她给介绍对象。可这比不得乡里,一来接触的人不多,二来难以知根知底,怕坏了名声。但也有“不死心”的,乔世惠只得答应“看姻缘”。

这一看,还真有。进城几年来,乔世惠又促成了一对。细数下来,从26岁到74岁,经她牵线成功的就有70余对。逢上回老家,乡邻们都劝她不要走,好给更多的人牵线搭桥。“现在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哪能像年轻时候一样跑呢。”乔世惠指了指去年摔伤的脚,“以后这样的事,就靠他们年轻人自己了。”

新闻推荐

义务摄影进社区

4月7日至12日,东区密地街道上密地社区举办了名为“最美夕阳红”的义务摄影活动,邀请专业摄影队免费为辖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夫妻拍婚纱照及金婚、银婚纪念照,弥补了许多老年人在年轻时未能留下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