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杨绛:淡泊背后亦风华

华西都市报 2016-05-26 15:19 大字

图1

图2

图3 图1:夫妇俩共赴牛津。图2:钱钟书杨绛夫妇早年合影。图3:1936年,钱钟书杨绛夫妇在牛津大学留影。

图4

图5

图6 图4:杨绛的三口之家。图5:杨绛与丈夫女儿合影。图6:钱钟书杨绛在清华大学一见如故。

先生已去,作家张者将其2002年为杨绛拍摄的独家照片刊发于本报以兹怀念。

杨绛先生在京去世,享年105岁

分别19年,“我们仨”终团聚

逝者

杨绛

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是家中第四个女儿。1928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转至清华大学借读。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同年夏季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被多次搬上舞台,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其《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小说、散文著作广受读者欢迎。

据新华社消息,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京逝世。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学者和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博学、恬淡、低调……这几个词汇都可用于描述杨绛和钱钟书伉俪的公众印象。丈夫钱钟书赞誉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是一段“不寻常的遇合”,他们一起经历生活的隐痛,相守相伴。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写尽了她对逝去的丈夫和女儿的深切怀念,她说:“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如今,生命之火燃尽,她与分别19年的家人终于团聚了。

才女 杨绛年轻时便已享誉京华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曾如此解释自己的笔名来历:“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由此‘杨绛\’便成了笔名。”

作为极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杨绛先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她的一生。作为才貌双全的一代才女,年轻时期便已享誉京华,“杨绛最好”,朱自清、李健吾、沈从文、费孝通都曾不吝赞美之情。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他们的女儿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如今斯人已逝,芳香永存,令读者感慨不已。有网友留言:“再不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望先生一路走好”。

佳人 “最理想的爱情”缘起一面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在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公务倥偬,忙不及履。连张勋复辟时,杨绛的父亲也没能带领全家逃离北京,只在一位英国朋友家里躲避数天。1919年,杨绛的父亲辞职南归,杨绛跟着父母启程回乡。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钟书相识。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钱钟书是清华著名的才子,书生意气,而杨绛也是名门闺秀。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其间,杨绛与钱钟书爱情的结晶——女儿钱瑗降临。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绛与丈夫选择了回国,辗转任教北大、清华等高校,同时从事文学研究。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智者 她的思考和探究与名利无关

上世纪90年代末,在爱女和丈夫接连去世之后,杨绛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2003年,《钱钟书手稿集》与读者见面。同时,杨绛将他们夫妻二人高达数百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让学子有书读、读好书。

杨绛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气力做完这些之后,便开始在她92岁高龄之际着手将女儿钱瑗“开篇”的《我们仨》续写完成并于2003年出版问世。

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杨绛写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2007年,杨绛出版《走到人生边上》,传达了她对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神与鬼,灵与肉,生的意义,死的归处……这些人类面对的恒久的问题,杨绛和自己进行讨论。她的思考和探究与名利无关,与她栖身的这个纷繁的世界无关。她似乎是在为一件她认为的重大事情的到来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想要明白,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先生 挺起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2001年,杨绛把她丈夫和她自己的全部著作稿酬捐赠给他们的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专门扶持那些好学而贫困的学生。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媒体负责人宋强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杨绛先生把她和钱钟书的稿费全部捐给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了,我们每年都会直接将稿费寄给清华大学,现在累计已近2000万了。对此,杨先生风趣地说:“其中当然有《堂吉诃德》的很大贡献,这说明堂吉诃德没有死,他还在中国实行他的骑士道呢!”

晚年的杨绛,闭门谢客,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但依然笔耕不辍,以其高风亮节和坚忍顽强,挺起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有网友说:“杨绛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用‘先生\’称呼的女性了,也给那个美好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语录

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话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幕后

为何先生去世12小时才有媒体报道?

5月25日1时10分,杨绛先生在京逝世,为何直到25日13时,才有媒体报道先生去世的消息?

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记者早在上午就已经获悉并确认了先生去世的消息,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稿件了。但是杨先生生前有遗愿,一不希望媒体大规模报道,二是希望媒体在官方讣告之后再跟进。因此,许多媒体出于尊重杨先生遗愿,才选择秘而不宣。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25日对记者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记者手记

送杨绛先生远行

最得体的方式

从2011年,杨绛先生进入百岁开始,每年7月17日,华西都市报都会专门辟版面,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庆生祝寿之意。从100岁到104岁,年年如此。《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杨绛今起百岁开 一 幽一默:我就是宅女》、《103岁杨绛续写<洗澡>》等等。

这些年年为杨绛先生遥祝生辰的稿件,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大家愿意看到这位年逾百岁的老人,“自称宅女”,“幽一默”,“思维清晰,精神状态挺好”,看到一个有品有格、清清爽爽的文化老人,还活活泼泼地跟我们同在一个世界里。就像人喜欢夜空中的明星一样。

由于杨先生年事已高,早已闭门谢客。对于杨先生的近况,外界多通过其友人获得。本报记者也会在合适的时间,拨通杨绛先生家中的固定电话。接线的往往是其家中保姆吴阿姨。 2013年,华西都市报记者拨通杨绛北京家中的电话,照顾她生活多年的吴姓阿姨接听了电话。记者问她,杨绛先生的102岁生辰,是否有特别庆祝,她笑呵呵地说,谢谢你们报纸及广大读者每年生日,对杨先生的特别关心,不过杨先生一向低调,“据我所知,她从来不‘过生日\’。当然也没有特别的庆祝。”那是否有亲朋好友前来家中探访祝贺?吴阿姨笑着说:“那是难免的呀。对祝贺她生日的人,先生一般都会这样回应一句:‘替我吃碗面就行了。\’”

《杨绛文集》的责编胡真才也透露,杨绛从前就曾对其说过,如果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人文社亦透露,杨绛生前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但是,很显然,她的去世消息,还是成为被刷屏的新闻。一个大学者、大作家的仙逝,引发媒体关注,也是自然而然。但一些人,在名人去世之前,把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当成信息源,为了抢时间,在自媒体上抢先发布,则是对人的巨大不尊重。还有些人,捏造一些心灵鸡汤的话,假名人之名发布,造成不明真相的大量读者转发,误导读者对杨绛先生文风的了解。

杨绛先生,用105个春秋岁月,诠释了一个女性几近完美的一生。她是一个好妻子,贤内助,同时又没有耽误自己的研究和写作。她将妻子、母亲的身份,与作家、学者的身份,融合得如此好,将生活和事业融合得如此好,除了命定的幸运之外,跟她个人修炼自我,酿制成绵韧的人生智慧分不开。

对融贤妻与才女于一身的杨先生,如果说完全的不打扰做不到,咱们还是尽量多读点书,感受杨绛其人其文中的人生智慧,这是送杨绛先生远行最得体的方式。 张杰

新闻推荐

张云刚文羽天图大钱你咋跟着我们出来受这份罪哦卖苦力

张云刚/文羽天/图“大钱,你咋跟着我们出来受这份罪哦,卖苦力能挣几个钱,把你们家的传家宝卖了,一辈子都不愁吃穿了,还可以娶个媳妇儿……”每每出来打工,有空没空,工友们都会洗刷一下老钱的儿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