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桥边登陆北京卫视
拯救老北京“院落文化”记忆
以《四世同堂》为始,京派影视作品在荧屏上自成一派,深受观众喜爱。电视剧《大宅门》、《五月槐花香》、《前门楼子九丈九》、《编剧部的故事》、《奋斗》以及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作品都是其中翘楚。作为又一部有着浓郁京味儿质感的大戏,电视剧《金水桥边》将为观众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老北京风貌。谈到与以往一些京味儿作品的区别,《金水桥边》的编剧苏霆表示,“以《大宅门》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凸显的是老北京的‘宅门文化\’,《阳关灿烂的日子》等则展现的是‘大院儿文化\’。与这些作品相比,《金水桥边》更想呈现给观众的是最质朴的老百姓生活,希望展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平民文化\’。”该剧的艺术总监方天民则表示,剧中四户人家住在一个小院里,体现的正是老北京的“院落文化”。当下,随着四合院和大杂院逐渐消失,这种“院落文化”也正在离我们远去。“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正一点点消失、淡化,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住过这种小院儿的,这种城市文化记忆的东西,我们这一代再不写写,下一代就真没人知道了。”
在这部《金水桥边》中,京味儿则是老北京文化中抱团取暖、乐观希望的一面。剧中小磨坊胡同3号院中的四户人家三十年中,有过吵吵闹闹、分分合合,但遇到事儿的时候总能团结一心、共度难关。导演刘飚表示,“四合院里的都是一家人,一起乐呵,谁家有好吃的一起分享,有磕磕绊绊也相互帮衬。哪怕邻里之间有了矛盾、摩擦,所有的矛盾也都只限定在四合院里,到了外面我们还是一个院的自己人,大家护着、爱着,有事儿一起扛,这种情感特别的有意思。” 与此同时,他还表示,“剧中小院里的人们经过风风雨雨三十载,他们疼过、哭过、笑过、恨过、爱过,但小院永远都在,这份情永远在。老百姓对这片土地的爱,他们面对困难始终满怀希望的乐观精神,是我们通过这部戏最想传达给观众的。”
一部细节串联成“小人物编年史”
电视剧《金水桥边》从1949年一直讲到1979年,这30年恰恰也是新中国变化最为剧烈的三十年,发生了诸多对中国乃至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但创作者并没有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重大历史事件之中,而是摒弃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踏踏实实将重心放在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腻呈现中,通过大量质朴、温情的细节熨帖人心,捕捉时代,成为一部由细节串联起来的生动“小人物编年史”。
为了在细节中构建真实,《金水桥边》创作过程可谓精雕细琢。为还原出符合时代特点和剧情需要的小四合院,剧组斥资五十万元,一砖一瓦搭建出了一个真正的院子:门外石阶,门上草帘,房顶灰瓦,院内石桌等一应俱全,屋内陈设上的佛龛、箱柜,大炕等诸多细节也都细致入微。剧中所有广播,都是剧组专门查阅了当时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社论,特别邀请专业播音员模仿当时广播播音员的语音、语调专门播报录制的。饰演警察的李乃文,剧中光不同年代的警服加起来就有20多套。除了服化道方面的细致、真实,创作者在老百姓生活的还原上也颇下了一番心思。
与其他"破案剧"相比,《金水桥边》的破案故事更具“四两拨千斤”的巧劲,作品并没有着力于展现案件全过程,有些故事甚至只是交代案情一角,却能够从中窥探到案件的繁复程度和当时敌特环伺的复杂环境。剧中,孙光大、钱有根等人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乔装深入敌人内部,乃至与敌人的几度正面交锋都格外精彩,也真实再现了公安战线的危险,人民警察护卫一方的神圣职责。鑫报综合
52集电视连续剧《金水桥边》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每晚两集连播。该剧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内动荡不安、特务猖獗的局势为背景,讲述了老北京一个小四合院里四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剧中有两条线索相互交织,贯穿始终。其中一条是小院儿里三十年中上演的人情冷暖世事变迁,另一条线索则是以钱有根、孙光大等人为代表的一群老北京警察与敌人展开智勇博弈的故事,展现了公安战线上的生死较量。一系列建国初期真实发生过的大案将接连出现在剧中,为观众一一揭秘。两条线索相互交融,相映成辉,在小人物的悲喜生活中折射着大时代的风雨变迁。
新闻推荐
心理门诊:夏秋季精神病发作会增加每年进入夏秋季,总能频频听到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的报道。近日河北省肃宁县发生特大枪击案,据称犯罪嫌疑人长期患有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