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用生命之火取暖,我和谁都不争

玉林晚报 2016-05-29 08:08 大字

青年杨绛。新婚的钱锺书(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1981年,杨绛与钱锺书、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摘要:5月25日凌晨,105岁的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谨以此文缅怀先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国诗人兰德(杨绛译)

从“寒素人家”走出“四小姐”

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杨绛排行老四。

1920年,杨绛随父母迁居上海,她和三姐跟随大姐同在上海启明女校(现为徐汇区第四中学)读书寄宿。父亲杨荫杭嫌上海社会太复杂,决计到苏州定居。杨绛进入苏州振华女校时,正好16岁。1928年夏,杨绛准备报考大学。这时,清华大学刚开始招收女生,当年不到南方来招生。于是,杨绛只好就近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

杨绛在东吴大学上了一年学以后,学校让他们分科。杨绛欲选读法预科,打算做父亲的帮手,并借此接触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积累了经验,然后可以写小说。杨荫杭自己并不爱律师这个职业,坚决不要女儿做帮手。于是,杨绛只好改入政治系。可她对政治学却毫无兴趣,课余时间都花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

后来,杨绛放弃去美国读政治学的机会,考取了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

   在清华,遇见钱锺书

杨绛在北京的大学生活中,发生了决定她一生命运的事情,那就是与钱锺书的相识与相恋。对此,她母亲唐须荌常取笑说:“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与杨绛同寝室的同学,还有幼年时的苏州好友蒋恩钿。钱锺书当时已名满清华。杨绛与他相识在1932年春天的清华校园。那一天清华园的紫藤盛开,幽香袭人。杨绛去看望老同学孙令衔,孙令衔也要去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锺书。

孙令衔带钱锺书来到古月堂门外。清华校规,男生不许进女生宿舍。杨绛回忆说:“我刚从古月堂钻出来,便见到了他。”杨绛还记得,后来他俩在典雅的工字厅会客室谈过几次。钱锺书鼓励她报考清华外文系研究生。杨绛自学一年,果然于1933年夏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她的同班同学有季羡林等。这年夏天,她和钱锺书在苏州订婚。1935年夏天,两人在无锡七尺场举行婚礼。

结婚不久,杨绛随丈夫钱锺书远赴英国牛津。钱锺书已由官方为他安排停当,攻读文学学士学位。杨绛正在接洽入学事宜。

钱锺书和杨绛在这里除了听课之外,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

沦陷“孤岛”,戏剧创作一鸣惊人

杨绛与钱锺书两人在欧美留学之际,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密布。国难当头,他们中断学业,匆匆踏上归国的征程。1938年9月,法国邮轮阿多士号正驶向中国。杨绛和钱锺书告别了法国的友人,与女儿钱瑗一起,乘坐在这艘轮船上。

“孤岛”期间,钱锺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得以出版,陈麟瑞、李健吾作为审阅人,帮助不少。钱锺书夫妇曾与之一起小聚,谈起戏剧,陈麟瑞、李健吾竭力鼓动杨绛写剧本。

戏剧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而当时写剧本的为数不多,“但一枝独秀,引起广泛注意的是杨绛。《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是喜剧的双璧,中国话剧库中有数的好作品”(柯灵语)。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钱锺书的《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正如钱锺书在《围城》序言中所写的:“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杨绛为《围城》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旷世名著的成功问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她也分享了“闺房之乐”:“每天晚上,他把写好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新生伊始,翻译创作旗鼓相当

上海于1949年5月解放。这时,杨绛、钱锺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他们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这里执掌教鞭。

钱锺书主要是指导研究生。杨绛是兼任教授,因为按清华的旧规定,夫妻不能在同校一起当专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钟点计工资,工资很少。对此她就自称“散工”。后来清华废了旧规,系主任请杨绛当专任教授,她却只愿做“散工”。她认为,因为自己未经“改造”,未能适应,借“散工”之名,可以“逃会”。

在清华初期,杨绛翻译出版了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1953年初,杨绛、钱锺书被调整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来分为文学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夫妇分别成了这两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在此前后,杨绛开始翻译法国作家勒萨日的名著《吉尔·布拉斯》。

1959年,杨绛忍不住技痒,开始写研究文章。她的《论萨克雷〈名利场〉》就是这时写作的。为了译《堂吉诃德》,杨绛从1959年初开始自学西班牙文,学了两年后开始动手翻译,由于文革的干扰不断,直到1976年才完成。

十年文革,杨绛受到打击迫害。1976年10月,内乱终于结束,杨绛和钱锺书也结束“流亡”生涯,迁居至位于三里河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杨绛不满意自己之前《堂吉诃德》的旧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头译起,最后经过“点繁”(一点就点去了几万字),终于将70万字的小说译竣。1978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

杨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创作上蔚为大观。特别是散文创作较之上世纪四十年代有着很大的突破。她的散文作品,已经结集的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另有集外散文多篇。

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杨绛的代表作当推《洗澡》,这也是作者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它通篇采用了幽默和讽刺的笔法,描摹了知识分子在建国之初的众生相。

“打扫完战场”,“我们仨”团聚了

杨绛的家庭充满着恩爱、和谐的气氛,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短短两年,杨绛屡遭不幸。先是爱女先老人而去,钱锺书又一直在重病中。翌年,钱锺书也离开了杨绛。

1998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的体形,属于那种长寿型的老人,瘦小轻盈,走路不弯腰驼背,白发里还裹着些许黑发,90多岁高龄,牙齿基本完好,思维敏捷,还在著书写作。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在院子里散步,天气不好就每天在家里坚持走7000步。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到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了。”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百岁大寿这一天,杨绛跟美国回来的三姐的孩子一起过,其他跟往常一样。杨绛曾对比较亲密的几位朋友说,天太热,别来祝寿了,“你们在家替我吃一碗寿面,别麻烦大家了。”

杨绛和钱锺书一样,一生淡泊名利,人们对其家庭生活一向不甚了解。其实,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个长期身居陋室、吃苦耐劳、只知埋头做学问的典型中国知识分子之家。(据《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闻推荐

深圳快播公司因盗版涉黄等原因被查近日引起社会广泛关

深圳快播公司因盗版、涉黄等原因被查近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国内视频行业的佼佼者,快播事件表明以色情、盗版积累原始人气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不作死不会死”。视频行业必须彻底告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