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长清北沙河畔 有处“红色课堂”张氏三兄弟为抗日牺牲 “一门三烈士” 人们竖起纪念碑

济南时报 2016-03-17 15:18 大字

□本报记者 王铮

在长清区北沙河畔,有这样一处课堂,它没有院墙屋顶,也没有桌椅黑板,却发挥着传递弘扬正能量的特殊作用。这里,就是为纪念在抗战时期英勇就义的三兄弟而设立的“一门三英烈”纪念碑。

张氏三兄弟 为抗日献出宝贵生命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爆发,居住在北沙河畔西辛庄的张绪颢老人,毫不犹豫地支持在外教书、做工的仁卿、文卿和在家务农的贻祯三个儿子,先后投入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去。

1942至1943年间,任耀南区区长的张文卿在敌人的地窖烈火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任泰西军分区情报科情报员的张贻祯,因拼命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他的战友,时年46岁。任泰西七、八区联合工商局长的张仁卿,在敌人挖好的土坑中高呼口号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张氏三兄弟全部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年轻又宝贵的生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清县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在他们的家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和安葬仪式,“一门三烈士”的英名和事迹,从此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门三英烈”纪念碑落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三烈士家乡附近的中小学师生们,开始来到大沙河畔为烈士扫墓,作为第二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4年,当时的崮山区委、区公所根据干部群众建议,与烈士的亲人一起开始设计兴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纪念碑。

三级台阶上一柄利剑式的碑体直冲云天,正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毛体大字,后面并排镌刻着三位烈士的姓名和简要生平,两侧是白水泥凝成的三条带子,从碑顶飘然垂下,像长长的白纱,增加了几分庄重肃穆。同时,通道两旁和碑座周围还种植了小柏树、冬青等长青树种。

1985年,也就是纪念碑建好的第二年,来这里为烈士扫墓的师生多了起来,就连十里外的大崮山、皇姑井的学生都往这里赶,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许多路过老长崮路的人们,看到这座纪念碑,也禁不住停车驻足环顾瞻仰,俯首敬意。

如今,“一门三烈士”纪念碑周边全部进行了绿化,使翠柏覆盖着烈士的陵墓,苍松护卫着巍峨的丰碑。广场上铺设了花砖,入口道路进行了硬化,使其规范整洁,更宜人观瞻。同时,纪念碑的级别不断提升,先是被县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而被市命名为“济南革命遗址”,被省列为“齐鲁百年名碑”。

纪念碑成“红色课堂” 数千人都来“听课”

40多年来,凡在崮云湖街道上过中学的青少年都到这所红色“课堂”学习过,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如今都工作奋斗在家乡和各地岗位上,有不少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大学科技园建成后,许多院校得知这里有一处特殊课堂,每年都组织学子们来此扫墓。

长清区委机关工委的党员干部、乐天小学的党员教师每年都来这里接受洗礼。所在地党工委更是组织全街道各级各单位的近2000名党员分4个批次集中在这所“大课堂”上大课。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担任村支部书记、乡政府乡长的雷长春等几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和中青年党员一样站在队伍中。附近有位妇女看到这种情况,很快从自家的经营房里拿来几个马扎,让他们坐下歇一会。

新闻推荐

4条腿的牛很常见6条腿的还真少见

4条腿的牛很常见6条腿的还真少见日期:2012-03-31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