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累觉不爱”
新华社记者周琳赵文君高敬
如今最不好抑制的,恐怕就是“剁手党”的“买、买、买”了。可今年,电商和商家为了销量已经“拼了”,而消费者面对频繁的打折、促销、历史低价等等却“乏了”。今年是第7个“双11”,对消费者而言,“七年之痒”幻化为一个问号:网络消费,除了低价,还该有什么?
陷阱难躲,“卖家秀”与实际差距咋这么大?
面对打折,浙江市民黄小姐却没有下手。前几日,她看到有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网络上一些所谓代购的奶粉实际上成本才9元钱一袋,是造假的奶粉通过“保税区”再运出来的。“不知说的是真是假,但总归心里有个疙瘩。”
去年“双11”前后,国家工商总局就抽检发现,6个电商平台上15个批次的样品属于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虽然今年阿里推出“正品险”可以假一赔四,可对于一些曾经上当的消费者来说,多少有些“累觉不爱”。
一位安全坐椅厂家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双11”的利润已经很薄,不少商家只能做好线上线下的产品分割,用差一些的材料和低价去打爆款,或者减少售后的服务,“消费者也不见得占到多大的便宜,倒是平台把广告费和流量费都赚走了。”
不仅是假冒伪劣产品让消费者闹心。上海市工商局网络交易监管处处长李弘介绍,此前工商部门重点检查了部分网站集中促销活动以来的网页发现,不仅虚假宣传、先提价再打折这样的老问题没消失,还有促销活动公示不到位、规则表示不清晰等新陷阱。例如有商家就优惠奖励称“买一送一,百分百中奖,奖品为iwatch”,但实际上iwatch只有一个,其他都是小奖品。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说,以往针对电商价格欺诈的罚金,与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省下的千万级别的广告费用相比,还是划得来的。“如果遇到价格欺诈,应鼓励消费者通过民事或集体诉讼的方式,向电商讨要说法。同时价格主管部门也需严格执法,提前固定证据。”
针对假货次品,专家建议,一方面电商平台企业可以以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为基础,建立完备的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以便于进行源头追查,实现属地查处。另一方面,对于电商不诚信或售次品等问题,可以建立和完善征信制度,将不良记录计入征信系统。
兴奋褪去,“剁手党”纷纷变成“精明党”
鸡血打多了,总有一天会倦的。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自然开始逐渐变弱。
信息在轰炸——从11月初开始,上海白领李女士总共收到了上百条短信,每天都有十来条,不是促销就是推广,内容看起来都把自己当独特的上帝,仔细一看没啥真正的实惠,而且说好的精准推送也不够精准——“我有时候还会收到奶粉和尿不湿的推送,但我还没结婚呢。”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商家的佐证。一位服装品牌负责人说:“很多网购的消费者是盲目的,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才能精准购物。”
面对这些无用的促销信息,以及从一年一次变成一季一次的“电商价格大战”,消费者“处变不惊”了,口味也越来越刁,以前随便刷的“剁手党”,早已成为货比三家的“精明党”,从非理智的“冲动消费”中走了出来。
要么是相互攀比的打折、促销,要不就是营造出“限量”“秒杀”等饥饿营销氛围,上海市民李先生说:“电商造节如果没有新的创意,消费只会越来越理性克制。”
忠诚度、体验、感情……本来有很多纽带可以把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可现在只能靠价格一条线,有时候还要牺牲服务和质量,“当大家都没有利润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了”。上述安全坐椅厂家负责人说。
选择多样,电商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
国内专业电商平台逐渐兴起,比价和优惠推送网站慢慢成熟,国外购物网站推出中文版本、全球直邮、支持银联支付,海外代购开始充分竞争、正品保障吸引消费者……电商江湖已经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多元体系。
随着支付体系的日渐完善,全球商品中国购将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专家认为,如果电商平台和商家将“双11”视作毕其功于一役的“筹码”,寄希望靠消费者的“冲动”过日子,恐怕很容易砸锅。
“现在已经不是商家自己主动挑起这样的促销造节活动,他们也是被动的。若是不参加这类促销,对电商而言,意味着顾客的流失,这无疑是致命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说,电商必须从单一的价格战中跳出来,进行创意竞争。未来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产品及服务质量上。
专家建议,电商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一是可向精细化运营方向转型,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对业务精耕细作。例如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将消费群体进行精准细分,最终实现点对点的推送,真正猜出消费者想要什么、增加其下单的可能性。二是向价值战转型,利用自有商品和服务扩大利润空间,针对价格不敏感人群,推出下单即送达等个性化业务,或降低退货门槛,或和银行合作推出零首付、零利率等。
(新华社上海11月9日电)
新闻推荐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图文称,近日在浙江卫视《麦霸英雄汇》录制现场,发生了20多名保安持电棍驱赶林俊杰粉丝的事件,场面混乱(见上图)。短短数小时,便有千名网友对此回复、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