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雷声大雨点小 游客“黑名单”咋成了“纸老虎”?

广安日报 2015-10-11 04:33 大字

新华社上海10月8日电(记者 程迪 周蕊)国庆长假期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正式满半年。“拉黑”不文明旅游的做法备受舆论好评之余,但记者调查发现,“黑名单”制度雷声大雨点小,存在判定违规、取证执法、处罚把握中的多重难点。

“黑名单”出台半年不文明行为“我行我素”

故宫红墙上新添多处“××到此一游”、西安华清池游人“胸袭”杨贵妃雕像拍照……这个国庆长假是游客“黑名单”上线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不文明旅游再度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

今年4月,《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后,国家旅游局已经前后公布了两批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首批4人,第二批3人,共计7人被“拉黑”。

上线黑名单制度和两度公布“拉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半年以来的重拳出击获得了舆论多方的好评。一些旅游业内人士指出,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的出台能给当事人带来强

烈的舆论压力,同时也为其他游客树起了心理上的警戒线,对建立文明旅游长效工作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好评之余,效力如何?黑名单制度上线半年来,不文明的行为并未有明显遏制的现象。中国游客在日本、泰国等地均被曝出不文明行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有图有真相”甚至被当地媒体大幅报道的不文明事件,大多至今未能出现在旅游部门的“黑名单”中,“拉黑”速度严重滞后。

雷声大雨点小黑名单落实遭遇“三重槛”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看似震慑性强的“黑名单”公布时声势浩大,处罚手段却相对“疲软”,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管束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处境。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游客“黑名单”机制面临三重困难:判定行为难、取证执法难、处罚把握难。

“一重槛”:存模糊地带,判定不文明行为难度大。

根据办法,游客不文明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中因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

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而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规则制定后,执行中如何界定是个问题,行政处罚、法院判决容易界定,但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这一点就很难确定。

“二重槛”:自由行“管不了”,跟团行取证和执法难。

旅游管理部门本身没有执法权限,旅行社和一线工作人员又缺乏执行的能力和动力,这就让跟团游面临尴尬的监管境地。更重要的是,已经占据了国人出行“半壁江山”的自由行模式或面临监管真空。

江西光大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姜江说,判定不文明行为进行记录必须要有证据,这种证据采集需要一线工作人员去做,但一线导游和领队不是专业执法人员,实行起来很难做到如实记录,旅行社方面本身又只是企业身份,缺少动力举证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三重槛”:后果语焉不详,处罚力度把握难。记者注意到,因不文明行为记录在案的游客,究竟还会为此付出何种代价,办法中语焉

不详,在国家旅游局的官网上也难以了解到已经进入了“黑名单”的7名游客将会面临怎样的惩处。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为,会有什么相对应的“黑名单”处罚,这些也并未向公众公开。

遏制“任性旅游”“黑名单”需长出“牙齿”

专家指出,要遏制“任性旅游”,真正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不仅要让“黑名单”制度真正长出牙齿,将游客不文明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积好文明跬步。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对“黑名单”游客的处罚首先需要法律上的授权,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对于不同危害程度,处罚的方式方法作出相应的细致的限定。同时,还需创新监管手段,破题“自由行”中的不文明行为监管难的问题。

专家指出,游客的“黑名单”制度应明确判定、取证和处罚环节的细节问题,消除旅行社和一线人员的疑虑。而针对旅游管理部门本身没有执法权限的问题,应引入多部门联动的综合执法模式,加强“不文明档案”的硬约束。

新闻推荐

珠海 中海油天然气管线发生泄漏

新华社珠海12月20日电(记者魏蒙黄国保)负责中海油珠海横琴天然气处理终端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20日中午透露,在距该终端约13海里处海底疑似外因所致管线损伤,已造成天然气泄漏事故。目前,该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