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发完语音会再听一遍,是社交焦虑?你只是自尊低!

成都商报 2015-08-02 19:39 大字

什么是自尊?与人们在生活中提到的“自尊心太强”中的“自尊心”不同,在心理学上,自尊(self-esteem)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价值评判。自尊有高有低,高自尊人群对自己的评价更中肯;而低自尊人群对自己的认识不稳定且更消极。

“发完自拍会关注多少人点赞,发完语音会自己点开再听一遍,一旦自己制造了冷场就会难过,怕没人回应不敢在群里说话,自认为存在感薄弱。”这些描述,你中了几条?

最近,上述现象被作为“社交形象焦虑”的具体表现在网上广为流传。此言一出,众网友纷纷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是“重度患者”的也大有人在。这真是病吗?心理学家说,上述“症状”只能说明你自尊水平低!而低自尊的人其实是很傻的,他们常常会因为低估自己而错失很多机会,体验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你的自尊水平高吗?如何提升呢?

把所有人的歌喉掂量一遍,

然后自己才敢开口唱

我是个特别没自信的家伙,不知道为啥。可能小时候妈妈为了不让我成为一个骄傲自满的孩子,用力过猛了一点吧——从不夸奖我,除了当着亲朋好友的面。结果呢,就造成我对自己私下里非常缺乏信心,每次被当别人面夸几句反而觉得格外羞愧。我一直很想跟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能私下表扬我,当着其他人再贬损我呢?

但我一直都没说出口,也不知道反过来做会不会对我更好。

总之,回到现实,我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缺乏自信、低自尊的家伙。无论是在外人面前展露出自己的长处还是短处,都让我避之不及。

如果真的遇到了必须“展露”一下的时候,我的小心谨慎程度,只能说接近病态……

比如去KTV唱歌,我从进门开始就会抢先把最靠近门的“角落”位置占据,尽量让自己不受关注,也不去点歌,有人客气的话就说自己先歇会儿。这个容易,因为大伙儿会纷纷变身“麦霸”,恨不得你不点歌最好。

经常,我可以一首歌都不唱,陪着喝喝酒鼓鼓掌就好。

但是偶尔,如果赶上玩的时间比较长,除非遇到极品麦霸,一般人都会开始觉得累了,于是点歌等待的队列越来越短,直到几乎无人接着唱。这个时候,从未开嗓的我就会受到关注。“蒙蒙,去点首歌啦,你唱得多好的嘛。”

不谦虚地说,我其实嗓子不错,但越这样我就越怕“现”,怕碰到比自己唱更好的人。我宁可藏在角落里暗暗得意:你们都没我唱得好,也不愿拿起麦克风秀一把。

所幸,迄今为止,我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遇到了最后关头被“逼宫”的情况,那几次我都已经听出来了——前面唱歌的朋友们都不如我。

于是,小心翼翼但表面上又漫不经心地,我点了两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歌声一出,技惊四座。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发微博和朋友圈也一样。我几乎从来不愿发自己的自拍,也很难理解爱发自拍的其他人。我觉得只有长成吴彦祖或者范冰冰那样才应该多发几张吧,普普通通的,就靠磨皮和PS,有什么意思呢?他们不怕被看到的人品头评足吗?

因为我,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长相会被人品头评足,就会感到浑身发冷——我觉得他们哪怕嘴上夸两句,私下里肯定会把我贬成一个丑鬼!还有那些秀恩爱的,天哪,他们不怕哪天分手了被人笑话吗?

甚至,哪怕是发微博的时候打错了一个字,我都会觉得羞愧难当,马上删了重新发,还要悄悄希望刚才没人看到这条……挺累的是吗?但这带给我很大的安全感。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轻度自黑的方式,发点儿自己遇到的小倒霉事、小误会等等消息,往往都能引来粉丝们的笑声和安慰。我觉得这比任何“秀”都好太多。你们觉得呢?(易蒙)

自尊低,印象管理更有压力

从专业角度看,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不过是言过其实的调侃,而并非官方认可的心理疾病。在社交网络上期待点赞、回复和转发并不可耻,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病发”。这些举动中所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渴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眼中不过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需要他人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难怪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遨游,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

微博上提及的种种“症状”,与其说是焦虑症表现,不如说是低自尊引起的正常行为。

与人们在生活中提到的“自尊心太强”中的“自尊心”不同,在心理学上,自尊(self-esteem)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价值评判——高自尊人群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评价更中肯;而低自尊人群对自己的认识不稳定且更消极,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更多问题。

在社交中,主动向他人暴露自身相关信息的行为被称之为“自我表露”。给人留言透露心声,在微博、朋友圈发自拍等,都是自我表露的形式。适当的自我表露会加深了解,建立安全感,从而获得稳定和高质量的关系。

但是自我表露也存在两个风险,既得分人——避免在那些不友好和不值得信任的人面前过多表露;又得分地方——比如有些人特别反感公开地示爱、求婚,你在公开场所进行表白就不太合适。低自尊的人不喜欢自我表露,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从而受到他人轻视和诋毁。

本来,低自尊的人似乎应该能在社交网络上收获更满意的人际关系。但是目前看来,这种想法太过乐观——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熟人社交圈的流行,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匿名性慢慢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已侵袭网络。评论、转发、点赞数以及阅读数等反馈的及时、多样与量化,都增加了低自尊人群在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

在这种压力下,由于低自尊人群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现出来的形象,所以他们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印象管理。

低自尊的人会常常自问,够不够上相?有没有说错话?会不会冷场?社交反馈的压力使低自尊人群更加注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一项研究发现,低自尊人群在社交网站上所发消极状态比例相对更大。低自尊的人发了更多负面状态,如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等。而陌生人的评分则显示,人们更喜欢“正能量”传播者。如果一个人自尊比较高,经常发送积极的状态,朋友们会对他偶尔的负面状态比较敏感。换句话说,朋友给予更多关注的,通常是你“一反常态”时所发的状态。因此,低自尊人群常态化的消极状态,反而得不到所求的关注。

在社交网络上,低自尊的人最“不招待见”的还有一条:2015年发表在《人格和个人差异》上的一篇研究表明,他们会发很多与恋人相关的状态——以期通过别人的回应来确定自己的幸福。这种“秀恩爱”的倾向似乎也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装大雷)

怎么拉高你的自尊?

你能简单地说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吗?你是否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信念、思想以及自我认同的总体概念,是我们脑子中对自己的整体画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自我概念而定的。

“自我概念”与“自我”不同。“自我”是指一个真正的、本身的你,而“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身高1.6米的你,体重只有40公斤,你的“自我”可谓很瘦,但你的“自我概念”可能是“肥姐”。因此,你会对自己的体重不满意,还经常嚷着要减肥,这就是自我概念的偏差。

自我概念对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具有重大的影响。假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消极的,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消极的。相反,假若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积极的,他就能够对自己产生良好的感觉,也就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和观念。

低自尊的人的自我概念是不稳定、令人困惑的。他们因为太在乎外界的评价,对别人的反应非常敏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所以常常忽视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在被批评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而一旦得到积极的认可时,他们又能感觉到自我的优秀,重拾信心。

如果你是个低自尊的人,如何改变呢?首先,你要学会忘却“自我”,把事情做好,通过经历去认识自己,而非他人。慢慢地,自尊自然就会爬上来,人际焦虑感就会下降。

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和秀恩爱的状态当然可以发,但是可以在发状态前简单想一下,自己发这条状态的动机是什么,是发泄情绪和分享幸福,还是为了得到关心,或者通过别人的点赞确认自己喜欢现在的恋人?如果是后者,试着克制自己那么一两次,慢慢来;其次,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内容”上来,就事论事,对错都具体分析,不要什么都上升到对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评价上,让自己在交流中更轻松。(Calo)

低自尊者自测表

■发自拍时,会担心自己不够上相,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敏感负面评价。

■在群组里发言时,如果没有得到其他人及时回复,会立刻担心自己说错话。

■经常变换自己社交网站(如朋友圈、微博等)的主页内容,比如隔段时间就换一下主页背景,删掉原先发的一些照片或状态,取消对某些人的关注等。

■比较喜欢发负面状态,如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等。

■爱秀恩爱,期望通过别人的回应来确定自己的幸福。

■在遇到挫折时,会将原因归结于自身某种特质,比如发信息给别人没有及时收到回复,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卑微、“存在感薄弱”而导致他人的漠视,而不去具体分析各种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许手机没电或忙于其他等。

新闻推荐

乌干达成非洲新影视基地 贫民窟孩童为当动作明星勤练武

近年来,影视剧拍摄制作在非洲大热,尼日利亚就因年产数千部标准长度的影视作品,被称为非洲的好莱坞——人称“瑙莱坞”(本版曾于2014年4月6日详细报道)。这些电影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它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