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买这买那囤满家 只囤不用有点傻 小心,你可能得了“松鼠症”

成都商报 2015-07-05 19:56 大字

看到网上的帖子总是“先收藏后看”,但其实并不会点开;硬盘里塞满了电子书和电影,但其实没看过几部;喜欢囤积生活用品,最后可能放过期;买书的时候总是非常有热情,但阅读时却总是没时间、没机会、没耐心……如果你被不幸言中,你很可能患有“松鼠症”。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

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这种病症很容易让人的生活陷入混乱。也有人借用松鼠囤积的习性,把这种心理疾病称为“松鼠症”或“仓鼠症”。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第五次修订版本,这本被奉为精神病学领域“圣经”的诊断手册,把这种过度堆积物品,拒绝丢弃的行为,列为一种新的精神病———“囤积症”。可谁的抽屉里,没有一打褪了色的T恤或过了期的杂志?每个人都有不愿丢掉的东西,难道我们都有“病”了?

为了填平心里那个坑

我疯买了一年半的书

上大学那会儿,我出去逛街,衣服鞋子之类都不大舍得买,要反复想,仔细权衡,每次决定不买之后,都会为自己又给爸妈省了钱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但有一个情况例外,就是买书的时候。第一当然是因为我确实爱看书,第二则是因为买书与买衣服鞋子相比,显得上进多了也文雅多了,在爸妈面前也是理直气壮的。所以,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

毕业后回家,我光是托运书都花了好几百块钱。还有一大批留在表姐家,以为自己很快会有机会再把它们运回家,结果一拖几年也懒得回去搬,表姐为此大为不满,于是等到她要卖房子时,干脆也不跟我商量,直接处理了。

这一处理,我才觉出心头这个疼啊,后悔得欲哭无泪。悲愤之余,正好自己的房子也装修完毕。两只巨大的实木书柜只装了一小半。

你说说,这不就是逼我砸钱填平心中那个坑吗?

凭着有限的记忆,我在网上和书店里疯狂搜索,只用了3个多月就重新买回了当时留在表姐家的大部分书,大约200多本。

在那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囤书”产生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执着。但另一方面,我的理念也日益倾向简洁明快的“断舍离”。在生活的其他层面,我痛快地扔、谨慎地买。可一旦涉及书,我就马上变身一头就要过冬的松鼠———

“这本柯莱特的《花事》实在太精美了,而且很小众,如果不及时买下,以后多半买不到。”“那么喜欢辛波斯卡的诗,她这本《万物静默如迷》怎能不拥有一本?”

同时,作为一个强迫症轻度患者,每次下单买书我喜欢凑足至少3本,但又往往心急,于是选好两本后我就会为了凑单,搜肠刮肚再找一本,为此重新买了好几本一直不想看的经典名著(“《名利场》我从来看不进去,但是管他的,值得收藏……”)

就这样,不到一年半,我的书柜全部填、满、了!

这个时候,我才从疯狂买书的状态中初步康复。为了不把屋子堆满,虽然没有Kindle,可如果在网上搜到了免费的电子书,我也会毫不犹豫下载,为自己的节约和节能而沾沾自喜。不管是《万物有灵且美》还是《过犹不及》,一想到几百本电子书还不如一部电影占地方,我就又卸下了自己的负罪感,管他看不看呢。(维拉)

经典囤着舍不得看

烂片囤着想看就看

虽然电脑硬盘的容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对它非常信任。作为每年看片都超过365部的“观影狂人”,在淘汰DVD后,电脑硬盘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疯狂下载高清经典电影成了我最大的爱好。

有段时间,我突然迷上了黑白片的风情,于是下载了《偷自行车的人》《一夜风流》《一条安达鲁狗》《太太万岁》等想要一次看个够。在昏昏欲睡的三个小时看完《乡关何处》后,默默地就把这些经典放在了一旁。

比起上述一时心血来潮的收集,最惨的还是那些电影史教科书式的范本,法斯宾德、库布里克、《教父》三部曲;奥斯卡获奖大片《逃离德黑兰》《艺术家》《社交网络》……囤得都快发霉了,还是舍不得看。

但经典也不是没有出头之日的———正如松鼠到了冬天也要拿囤积的松果来吃,我的经典也有用武之地。比如最近去了一个朋友家,他住在华阳一个名叫“慕和南道”的小区。我一回家就把大卫·林奇的经典悬疑片《穆赫兰道》翻出来看了,面对如此烧脑、惊悚的剧情,真是被开发商的大胆惊呆……

除了经典,烂片也是我超爱囤积的类型。从堪称烂片史上里程碑的《我是女王》,到《一生一世》《被偷走的那五年》《何以笙箫默》《分手大师》,以及稍早一些的《时尚先生》《战国》《富春山居图》《越光宝盒》《隐婚男女》……不开心的时候就点开来看,随时随地被颠覆的三观,大吐特吐雷人的剧情,疯狂嘲笑低级的特效,模仿主演浮夸的演技……这种释放的感觉像是出了一口长长的恶气,当即心中就燃起了有点小变态的喜悦。末了,再大呼一声“没看懂”,这三个字放在烂片里简直就是最完美的契合。

(李小姐)

怎样才算有“松鼠症”?

在生活中,正常和非正常的囤积行为很难界定,我们都会对自己的物品产生情感,会收藏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难道大家都有“松鼠症”?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们日常的收集行为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收藏,比如收藏邮票、旧钱币等有升值前景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收藏者除了兴趣爱好,也有投资的动机;第二类是珍藏,比如妈妈曾经用过的围巾,爸爸的烟斗,女朋友送给自己的第一件礼物,自己学生时代收获的奖状等,这些都是对珍藏者有意义的物品;第三类是保留,比如纸盒、塑料袋、衣物等,收集者认为说不定将来某一天这些东西还会发挥使用价值。比如垫肩式样的衣服、喇叭裤,都曾在时尚界回归;第四类叫盲目囤积,这种囤积可能有上面三类的成分,但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盲目的状态,影响了自己甚至他人的正常生活。而且由于盲目囤积,还可能造成经济上的窘境。

造成物品堆积的最常见逻辑有:“有一天我可能还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还有价值”“如果我减肥(或胖了)这些衣服可能还能穿”心理学家称,这种想法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因为我们积攒的东西都能反映出某些最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但关键是要认识到让你留恋一个物品的非理性想法,并找到一个能帮助你丢弃该物品的想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通常与个人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不无关系。有些是因为年少时,占有欲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家里排行老大,家长要求老大要让着小的。有些则是因为生活在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专家建议,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很多,家长也可以从早期教育入手,适当满足孩子幼儿时期的一些需求。

如何赶跑松鼠症?

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松鼠症”患者往往伴有完美主义情结,他们总希望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开始阅读某一本书,看某一部电影,或学习某个下载的资料。然而,这个“恰当的时间”是不存在的。高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是解救信息时代“松鼠症”的灵丹妙药。你的硬盘里是否也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以下三个方法说不定对你有用。

首先,对资料的收集要分类,先定几个初级分类目录,定期整理,来不及分类的直接拖入缓冲池,不要费时间去思考如何把分类做得更完美,否则你很可能陷入强迫症的泥塘。完成分类之后,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按时间排列资料,过了期限都没有看过一遍的资料直接无情扔进回收站(这时千万不要可惜和不忍心,你获取资料越容易,就越不会珍惜和好好阅读,同样,无用的资料对你来说只是垃圾,记住你并不是垃圾处理中心。)最后,在阅读资料时,及时记录有用的内容,否则下次再想找到就难了,这一步不妨利用云笔记等工具进行。

将简单的囤积上升到收藏

爱囤货更多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出于一种心理需求,一刀切地不让“松鼠”们继续囤货是不现实的,也不利于松鼠症患者排泄不良心理情绪。而收藏与囤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囤货比较没有目标性,收藏则不一样了。所以,不妨试着将囤积货品的喜好上升为一种收藏爱好。当你把囤货变成了收藏,你就学会了扔掉那些无意义和低价值的“藏品”。

过简单舒适的“减法生活”

过减法生活,把那些自己收藏的东西列在清单上。然后根据价值或意义大小进行排列,然后从低到高,进行清理。相信在清理的过程中,松鼠们自然会有收获。

清理原则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家庭或个人可以每月设立一个清理日,对日常物品(也包括电脑硬盘)进行清理。对于库存物品,年轻人要一年一清;中年人可以三年一清,如果三年都没碰的东西,就要考虑它的价值了,送人、卖掉或扔掉,总之让它的价值循环起来;

老年人最好五年也清理一次,让老年人扔东西有点困难,虽然很多东西有纪念意义,或者将来可能派上用场,但除了怀旧,还要面对新生活,而新事物进家门,肯定要处理一些旧物品腾地方。

你也可以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系统阐释的“断舍离”理念中找到方法。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就立即淘汰或送人。

爱囤积的人其实很聪明

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道尔·斯泰吉蒂,对囤积症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在他俩合著的《囤积是种病》这本书中,他们估计,美国有600万-1500万人患有囤积症,大约占美国人口的5%;发现最常见囤积物是衣服和报纸,其他较常见的物品还包括垃圾邮件、书籍和工艺品。研究同时发现,囤积的人其实很聪明。比如,一些囤积者很容易注意到每一期杂志封面的不同,所以囤积狂往往很享受囤积的过程。(于静宇 崔爽)

新闻推荐

山泉冒出黑色液体 莫非是石油? 环保部门已现场抽样 地质专家推断是石油,但没有开采价值

10多天前,眉山市仁寿县天峨镇长坪村一户村民的水井里就发现漂浮着油状黑色液体。村民们一查看,发现这些类似“石油”的黑色液体竟然来自水井后面小峡谷的山泉处,不少人议论开来:是不是下面有油田?一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