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女:痴缠斗争不休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像冰心的诗集中表现的圆融温暖、冰清玉洁的母女关系,还有不少作家,对那些较为另类的母女关系,或运用艺术虚构的方法进行大胆探索,或者剖析自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爱玲、王安忆、胡因梦等。
比起母与子的关系,母与女之间,涉及两代人的纠结,亲人间的痴缠,也有女人同性别之间的斗争,代际的颠覆,增添更多的戏剧张力,更凸显人类永恒的一种关系的复杂性,其在文学上的表现也更为丰富。
母亲节特别策划
文学中的母女关系
A自私与受虐
金钱与命运
导致关系异化
(推荐阅读:
张爱玲《流言》《金锁记》《倾城之恋》)
在张爱玲笔下,不管是她与母亲的关系,还是作品里的母女或母子之情,基本都跟寡淡,薄情,甚至自私有关。在《 半生缘》《花凋》《倾城之恋》等作品中,母亲的形象与人们心目中一般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高尚品德的母亲相距甚远。
这些作品里的母亲和女儿,虽然谁都不是一恶到底的女巫,但却由于金钱物欲等现实境 况 的 压迫,或自身命运悲苦,导致母女关系被腐蚀得千疮百孔。可以说,张爱玲的眼睛很冷,很毒,她看到了母亲对子女有自私的、非温暖的真实面向。她对母女之爱神圣光环的解构,源于她对人情与人性的深刻体悟。
《半生缘》里的曼璐,曾经是娘家的主要经济支柱,她用身体换来金钱养活家人。但曼璐依然不能由此获得母亲的真正抚慰,母女的精神与心理交流,被父权结构家庭和文化切断。《金锁记》里,母亲曹七巧对女儿婚事的干涉阻挠,既包含有对将失去女儿的焦虑感以及自己不幸婚姻与爱情记忆的噩梦缠绕,更隐藏着对女儿获得幸福生活的潜在嫉妒心理。
在《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回到娘家,受到哥嫂排挤,向母亲寻求安慰,可母亲白老太太只是“一味地避重就轻”,对女儿的幸福并不真正关心,而是劝白流苏回到婆家做寡妇。当白流苏受到哥嫂欺负,趴在母亲床边痛哭,想抓住母亲苦苦求救时,却发现母亲不知啥时候已经离开了。流苏终于醒悟:“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魔住了,她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
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与其童年生活时期的母爱缺失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看到她写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童年生活。她的母亲是一位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知识女性,与父亲的婚姻情感不睦,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远渡重洋。母亲离去后,因为后母的挑唆,张爱玲曾被父亲毒打软禁。在此期间,张爱玲身患严重痢疾却无人问津,幸亏得到家里仆人的相救,才逃出父亲的掌控而活命。
逃到母亲家的张爱玲回忆道:“那年夏天我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双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我母亲解释给他听,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无法收留他。他哭了,我在旁边也哭了。后来他到底回去了,带着那双篮球鞋。”
在散文集《流言》里,张爱玲透露了自己和母亲相处中的各种细节。我们作为局外人,可能会觉得都是细枝末节。但回首一生,伤害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大事件,而是令人齿冷的细节。
B掌控与反叛
想要爱
而无法相爱的矛盾
(推荐阅读:胡因梦《生命的不可思议》)
胡因梦在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中写道:“我小时候确实有心理学所说的恋父情结。父亲一向是我的荣耀以及我同情的对象,母亲的强势与批判,使得我一面倒地倾向于他。我无论在长相、气质和心性上,都比较像父亲,而且父亲和我的关系又特别近,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便能直接地融合,母亲对这一点时常流露出妒意。”
《生命的不可思议》,台湾版本名为《死亡与童女之舞》。书名源自舞蹈家邓肯回归自然之舞的诠释,是胡因梦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撞,亲笔撰写而成的自传。她以自省言语,细密精确的叙述方式,勇敢而真实地揭露了成长的历程。
她化身为自我心灵的探索者与治疗者,生动描绘了她的童年经历、家庭成长背景,与父母的关系,两性关系,各种因缘的生灭,以及对大环境的宏观与反思。读来有一股逼近自己,近乎死亡与再生的冲击,令人欲罢不能,堪称一幅呈现人性深刻内涵的“心灵地图”。
《生命的不可思议》中关于母女关系的部分,是胡因梦重溯生命、反思过往的核心部分。胡因梦发现,自己一生的情感痛苦源头,重要的线索正是来自于父母,尤其来自她与母亲纠缠几十年的束缚与叛逆、爱恨交加的母女关系。
正如她所说,亲子关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关系,因为一切都源自那里。她的母亲在金钱上老是有恐慌感,总是在她身边念叨父亲的自卑与无能。父亲选择离家出走,与另一个虽贫穷但贤淑的女人一起生活。母亲沉迷在牌桌上忘却烦恼,把胡因梦看得紧紧的,并将内心的孤寂、幽怨、愤恨一股脑儿发泄在胡因梦身上。童年、少年时期的胡因梦,像父亲一样怕极了母亲。胡因梦曾说出“我恨妈妈”的狠话。
在胡因梦的记忆中,“从小我就觉得母亲不接纳我,我总瞥见她用一对凌厉的双眼盯着我,看看我有没有犯她所谓的错。”就这样,本应是孩子安全感源头的母亲,成了孩子恐惧的对象。念初中时,父亲彻底从家中搬出去。想到从此要真的和母亲相依为命,胡因梦竟萌生了自杀的念头。这样的童年境遇,令人唏嘘。
作为母亲,她没有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却将对人生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到女儿身上。母亲的训诫、抱怨和警示,非但没有起到她想要的效果,反而在胡因梦身上形成了反弹和叛逆。胡因梦是十项全能的卫理女中高材生,最终却选择从辅仁大学德文系退学,走上演艺路。
她没有如母所愿嫁给一个外交官或政客,她与著名作家李敖的短暂婚姻曾备受争议,掀起轩然大波。她成名后,所有收入都交由母亲掌控,但依然没有减轻母亲对金钱的欲望,这让她非常反感,开始大量捐献,令母亲愤怒不已。
胡因梦35岁那年,不顾母亲的质疑,听从内心的召唤,决定从此不再为金钱工作,结束从事了15年的演艺工作,专事有关“身心灵”的探索和写作。40多岁时,她未婚生女,做了单身母亲……
她仿佛一辈子都在为摆脱母亲的负面精神影响而努力,在对母亲的叛逆中艰难成长。胡因梦感叹:“心理分析说得真是正确,总是向右走的母亲,一定有个向左走的女儿。”
胡因梦的母亲逝世前,断断续续地和胡因梦说了很多往事,从天津到重庆,从天寒岁暮到云山万里,“交代了一些她放心不下的挂碍。”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女儿能了解多年来她的心中为什么没有爱。或许,这样的时候,母女关系在内心深处才真正释然。
正如胡因梦自传里所说:“我感觉我们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掌控、叛逆,想要爱而无法相爱的矛盾,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和自省中,逐渐化成了一股母女连心的融合感。”
C对抗与冲突
母爱的错位
是文化的误读
(推荐阅读:谭恩美《喜福会》)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细致刻画了4对个性鲜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母亲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4对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以及工作,通过探究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
身份和文化差异,对母女关系中问题和矛盾进行解读,反映出华裔们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变化,并且研究了新一代华裔子女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
作为华裔作家,文化断裂之苦是此书中最大的一个感情框架。老一代移民美国的华人为适应新的环境,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强势文化,但对处于弱势的中国文化仍依恋不舍。
他们的子女们则向往成为美国社会中真正的一员,渴望完全融入美国强势文化。因为文化冲突,导致母女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
D挣脱与唤归
记录母亲
最后生命的感悟
(推荐阅读:赵吾攵《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14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逃离母亲控制的女儿,为何放下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原因在于,她病中的母亲在家乡呼唤她,需要她。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是一部从女儿的角度写母亲、写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反思母亲与自己成长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患绝症母亲生命晚年最后、也是母女缘分的最后160个日夜的生命痕迹实录。中间夹杂两代人各自跋涉的人生追忆,至亲至情,生离死别,深切真实,感人至深。
该 作 品不仅仅是病中生活实录,更是通过亲人病危这个特殊时期,深刻反思了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与矛盾,控制与挣脱,以及家乡与他乡这个永恒的话题,足以引起两代中国人的共鸣与反思。
和母亲一样,女儿也从来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最终放弃了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母女关系,除了守候与不离不弃,更多的是涉及爱与挣脱、坚守与逃离、反抗和叛逆。
E控制与病态
探索人类
潜意识里的秘密
(推荐阅读:耶利内克《钢琴教师》)
《钢琴教师》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最为知名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非常具有争议的女性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描写女人在长期压制下形成的病态人格,2001年被匈牙利导演迈克尔·哈尔看中,改编拍成一部130分钟的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当年包括评审团大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主女演员在内的多个奖项。2004年,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已届而立之年,但仍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下,不能越雷池一步,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
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尚的衣服,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因长期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雷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阱: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把情感与欲望纯粹到残忍的一面表露彻底,产生出炽热而凛冽的美学效果。耶利内克像一个冷峻的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无情地划开虚伪的“美”的表象,不惧怕把病灶展露出来,敢于去探索人类心底的无意识秘密。
绘图司婉靖
新闻推荐
《奇葩说》捧出的名嘴马薇薇。今年7月,针对真人秀扎堆,广电总局出台了“真人秀”节目的指导意见,号召多用素人参加综艺节目。唱歌跳舞秀厨艺、旅行跑步拼演技,在各大电视台烧钱抢版权、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