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邓小平访美历险秘闻公开

陇东报 2015-05-19 21:09 大字

5月15日,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这是35年来第一部以邓小平访美为主题的纪录影片,再现了发生在1979年美国大地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在邓小平访美短短的9天时间里,他掀起了一股“邓旋风”,同时也遭遇反建交游行队伍的示威以及两次多路不明身份人员袭击。这一切被完整记录在了电影中。

遇袭秘闻“邓旋风”在美狂刮9日,引来极端分子袭击

1979年1月28日是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就在那一天,已是将近75岁高龄的邓小平来到美国,开始了为期9天的访美之旅。当时,他的职务是国务院副总理,但他在美国享受到的毫无疑问是国家元首级的待遇。4个城市,80多场活动,20多次讲话,20多次宴会,10多次与记者面对面谈话……美国媒体报道说,邓小平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邓旋风”。那也是邓小平代表中国在美国人民面前的一次最盛大的“路演”。

邓小平访美是历史性的。美国官方竭力宣传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强调这是美国“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国际舆论也认为,这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促进亚洲与世界和平的里程碑”。

然而,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在当时对台湾国民党当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也是不能容忍、不肯甘心的。

据有关方面的情报:台湾一高级特务称要在邓小平访美时“给一点颜色看看”;在美国的“蒋方人员”正策划收买“意大利枪手”,企图暗害邓小平;美国一个极左组织扬言,“要做一些使邓小平永远难忘的事”;旅美的亲蒋组织和台独势力准备收买流氓打手,并胁迫一些台湾留学生和侨民在华盛顿等地组织“游行示威”,进行挑衅。

中方的保镖一共只有8人。这样少的安全人员对美国人来讲是不可思议的。美国报纸《亚特兰大日报》1979年1月16日载有一篇记者安妮拜恩写的《卡特及其一家在“金尼与加比”餐厅》的文章,描写卡特一家在这个餐厅的一顿意大利式午餐的现场警卫情况。文章引述饭馆经理的话说:“饭馆大概有50个特工人员。他们在房顶上,街上,街对面的房顶上,甚至在厕所里。”“还有大批的食物和药品局人员和警官们……”。

由于中美的安全警卫工作在当时差别很大,对于邓小平访美期间的安全问题,中共中央高度关注。先遣组赴美事先部署安保,并得到了美方的承诺:由美方对邓小平这次访美的安全完全负责。卡特总统下令,整个安全工作在联邦安全局的统一计划和指挥下,组织警察、情报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完成。

尽管如此,在邓小平访美期间,依然状况不断。第一次遇险发生在1月29日。

当天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并肩站到白宫前的讲台上,卡特首先致欢迎词。

就在卡特演讲接近尾声时,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女郎突然尖声喊叫。人群中一阵骚动,几名特工忙冲过去将狂呼的女郎抱住。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但美方特工泰伯森站在人群与讲台中间纹丝没动,仍冷冷地巡视着前方。就在特工们忙着阻止闹事女郎的时候,从记者群中又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泰伯森像头猎豹从斜刺里猛撞过去,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正欲挣扎,脖颈已被死死夹住,丝毫动弹不得。随后冲过来3名特工将他架走。正在演讲的卡特只稍微停顿一下,便继续用他热忱、轻松的语调念着欢迎词。站在一旁的邓小平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人群,脸上始终带着微笑。事后查明,男的是三K党成员,女的自称革命党,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杀手,只不过想闹出点事儿出出风头。

2月2日晚上,“邓旋风”刮到了美国休斯敦以西35英里的西蒙顿马术竞技场,在这里,邓小平接过17岁美国女孩凯莉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那真诚可爱的样子,引起了全场的欢呼和掌声,小平头戴牛仔帽和挥动牛仔帽向观众致意的场景,成为邓小平访美的经典画面。

但2月2日当天,连续发生了两次险情。在邓小平下榻的宾馆,一名极端分子混进了大厅,当邓小平走出电梯步入大厅时,此人迅速从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向邓小平方向扔去。这一突发事件令在场人员,特别是中美两国的保安人员大吃一惊,以为是炸弹。邓小平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意外袭击,他神态镇定,若无其事。美国保安人员也确实训练有素,发现险情后,动作敏捷,很快制服了那个极端分子。经检查,极端分子抛出的是一包反华传单。

2月2日下午六时许,邓小平应邀去西蒙顿市竞技场晚餐并观看竞技表演。当他从旅馆楼上下到楼下大厅准备出门乘车时,突然有一个人向邓小平的方向直冲过来。美方安全警卫人员凯利急步抢上前去,胳臂一挥把人击倒,在附近的警卫人员一拥而上把人捉住了。邓小平在我方随卫人员的护卫下安然出门上车走了。瞬息之间,化险为夷。

事后,据美方通告,这又是美国三K党的党徒,他们策划要刺杀邓小平。

第二天,美方的警卫部署显然升级了,动用了防暴队和大量的警察。2月5日,邓小平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乘专机离开西雅图,飞经安格雷奇、东京(在东京停留访问两天),于2月8日安全回到北京。

访美插曲

大年初一“去而复返”,下飞机直奔友人家

邓小平出访的日子是1979年的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农历的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远门的,一家老少团聚,热热闹闹过年。邓小平把出访选择在中国的良辰吉日,表明他十分看重这一次出访。邓小平在提及此事时则认为,“一年于始,万象更新”,所以,其取意是“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当时还有一段小插曲。邓小平一行乘坐的是中国民航波音707型2406号专机。据说,飞机本来是依照原定时间8时30分准时起飞。它驶上了跑道,只是停在那里,逗留一段时间后,竟又返回到停机坪。原来机场指挥塔

接到上海虹桥机场通知,说上海有大雾,上午最好别来。关于这事,当时的机长徐柏龄说,其实他开机前已接到了不飞的消息,并随即转告邓小平,请他移步至贵宾厅候机室稍坐。邓小平当时问,那么,站立在外边送行的人怎么办?他希望他们都散去,别在寒风中冻坏了。机长于是向他建议,先把飞机开到跑道尽头,等送行者都走了,再开回来。邓小平说,好,就照办!这就是为什么“去而复返”的原因。当这架飞机再次滑过跑道,冲向北京寒冬的上空,已是上午9时45分了,比原定的时间延后了1小时又15分钟。

据当时美国消息灵通的传媒人士报道,邓小平及夫人卓琳抵达华盛顿第一晚外出参加的首次活动,竟是到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总统助理布热津斯基的家,出席一场非正规的“聚旧家宴”。这项活动在预告中没有事先公布。

在各方记者围询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杰罗尔德谢克特终于公开解释。原来,1978年5月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到北京与中国高层商谈中美两国关系如何进入全面正常化的有关问题,在主要内容都取得共识之后,邓小平曾在颐和园设午宴款待这位美国来客。席间当二人具体讨论邓小平前往美国访问的可能性时,布热津斯基提到邓小平如果成行,届时也到他家中吃一顿美国式的普通晚餐。邓小平当时接受了访美邀请,并同意到布热津斯基的家去享用这一顿饭。后来行程定了,研究细节,最后才安排在抵美的第一天第一晚依约赴宴。

对邓小平来说,先去吃这顿家宴,是履行承诺。有传媒报道称,他在抵达宾馆后不久,就在大堂等候出发。保安人员马上给他安排车队,载他去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镇布热津斯基的家。该处地处华府的西郊,相距也不算太远。

因为中美双方当晚出席这场家宴的官员,亦是中美建交前的谈判者,所以,又一次同聚在一起,亦算重逢、互相庆祝。由于宾主都很熟稔,怀旧说新,气氛融洽。当晚的主菜是由布热津斯基夫人亲自下厨做的熏烤牛仔肉,至于端菜招呼则由他们的三个儿女担任。他们是15岁的伊凡、14岁的马克和11岁的米嘉。据说,为办好这顿特殊晚餐,布热津斯基夫人已经忙碌了好几天。

访美后续

两国签署科技文化合作协定,中美关系走进新时代

当时《人民日报》曾撰文评述:如果说,北京刚刚在鞭炮声中迎来了新春佳节的话,那么,华盛顿的礼炮声则迎来了中美关系史上的新时代。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出席了国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会见了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纳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针对议员们关心的台湾问题,邓小平说:“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以保持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

1月31日,邓小平与卡特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以推动双方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等领域以及管理、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邓小平强调,这不是结束,而仅仅是开始。卡特表示:“一个强大而安全的、对世界事务作出建设性贡献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而一个参与全球事务的、有信心而又强大的美国,显然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邓小平访美后,在他的推动下,仅随后两年里两国就签订了35个协议,在高层互访、经贸合作、文教科技交流和民间交往等方面均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据《南京日报》

新闻推荐

都与人祸有关

王石川 http://blog.sina.com.cn/wangshichuan0813家人本来是开开心心度周末,却遭遇如此惊悚和悲惨的一幕,遇难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