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八卦> 正文

再不回家 乡情就淡了

宜宾晚报 2015-02-17 23:31 大字

晚报记者 张新

春节愈近,乡愁越浓。乡愁是什么,是盛大的迁徙,游子如候鸟,渺千山暮雪万里层云,飞向远方温暖的家;乡愁是固执的坚守,父母坐镇家园,倾尽全力,只为七日的相守相聚。

今年春节,一些人的乡愁,暂时仍是离愁。但怀揣对亲人的思念,乡愁越浓,情也越醇。

乡愁是姊妹间的守望

临近春节,鸽子(化名)又收到了妹妹从老家寄来的自制风肉。妹夫自创配方腌制晾晒的年货,在她心中是年夜饭餐桌上带着浓浓亲情的头道大菜。

鸽子的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计,对亲情最深的体会就是姊妹间的相携相依。长大成人后,父亲先走一步,留在家乡的亲人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更多了一份女人才懂的知己情谊和体贴守护。

离开老家已经21年,现居东莞的鸽子有自己的家庭、事业、孩子,已不可能像未婚女儿一样每年都飞回家与姐妹们相聚了。川南东南,相隔千里,但阻断不了的是电话、网络的互传音讯。鸽子相信,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事,但若哪个姐妹遇到灾患,其他人一定会倾其所有,鼎力相助。

鸽子说,每次回乡,都觉得亲人在变老自己也在变老。姐妹、发小都不知不觉变成了中年人,叔叔阿姨已老态龙钟,流鼻涕的小屁孩们却已结婚生子。认识自己的人越来越少,陌生面孔越来越多。乡亲们都说鸽子的家乡口音变化不大,说起宜宾话还是正宗地道,就是外形变化太大了,“以前明明是90来斤的瘦姑娘,现在已经变成了130斤的矮胖子。”

21年异乡的风霜雨雪,催人老,却也让情更浓。人在他乡,最惦记的无非是亲人的点滴小事,姐妹们过年如何安排,亲人身体是否健康,孩子成绩好不好,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睦……鸽子的小妹很爱分享生活细节,常常更新QQ空间———自家腌制的年货,阳台上种的花,旅行时拍的照片,孩子的趣事……想念姐妹的时候,鸽子就拿起手机,一张张翻看照片,想象她们的生活。

时到春节,鸽子也絮絮叨叨告诉姐妹们东莞过年的情形:春节一到,大多数人就像候鸟一样迁徙了。绝大多数店铺腊月二十就关了门,街上冷冷清清,连菜市场卖菜的菜贩都少了,唯有大中型酒店的生意火爆,团年饭早都在年前一周就预订满了。鸽子自己则买了一堆胡豆酱、泡生姜、芽菜、干海椒、花椒、豆鼓、大头菜,准备邀请不回宜宾老家过年的亲戚一起过,年夜饭就是每个人做一个拿手菜,准备过个正宗家乡风味年……

鸽子期盼明年能带着老公和孩子回珙县,去给爸妈、伯伯、外婆扫墓,深深地磕几个头;要去探望还活着的老辈子,尽尽孝;想和姐妹们去赶赶场,像儿时一样疯玩通宵……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游子也始终遥望着家的方向。也许不是春节,但总会在某一个季节,将飞越万水千山,朝着熟悉的来时路,回到梦中的故园,来一场温暖的相聚。

乡愁是舌尖的滋味

对王动来说,乡愁是舌尖上的乡愁,是妈妈做的菜的味道。

她永远不能忘记,儿时的春节前,能干的母亲顶着冬日温煦的阳光,挽起袖子洗净胳膊,从家里那个祖传的半人高的泡菜坛子里捞出大把的泡酸菜泡萝卜泡生姜泡海椒,为晚上的团年饭准备醒酒汤。

如今客居杭州,王动既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创意总监,也在超山风景区经营着一家私房菜馆。今年春节杭城春暖,景区人流量大,生意火爆,王动不能回家,干脆把乡愁与离愁都化成手中的食材与作料,融入了自己做的一道道创意菜中。

王动说,四川人好吃是有名的,大家思念家乡,最想念的是家乡菜。在杭州,她认识了一对绵阳的两口子,多年前身无分文到浙江义乌打工,拼下了规模不小的工厂,拼下了女儿英国留学的前程,之后买下大宅,在屋前花园里种下的不是鲜花,而是满园蒜苗豌豆尖血皮菜。尤其是春节前夕可采摘的豌豆尖,江南并不罕见,他们两口子平日里还不大舍得吃,而是珍而重之地当作礼物,一大袋一大袋地打理好,馈赠同样客居杭州的老乡们。

过去王动做菜常是天马行空、花样翻新、中西合璧、南北杂糅,但渐渐的,她发现,外地人吃过几道水煮鱼、水煮肉片,便一知半解地以为川菜只有麻辣一味,她每有机会便辩解川菜有“百菜百味”一说。口说无凭,她干脆在私房菜中大力推广起外地人少有吃到的地道川菜,将甜、酸、麻、辣、苦、香、咸俱融入其中,也将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等一一展示。

感谢这个网络时代,淘宝上总能买到丰富而地道的食材。王动最想家时,想的是儿时妈妈下班后急匆匆赶回家去给姐妹两人蒸香肠腊肉,想念妈妈在家宴里做出的一道道快捷丰美的家常菜,想念家里泡菜特有的脆爽咸鲜……每当思乡情浓时,王动便效仿着妈妈的手法,在淘宝上买来地道的食材,自己慢慢地做渣牛肉、肥肠粉、红油抄手,在厨房里体会思念,也在厨房里再度体会妈妈曾经给予的爱……吃下这一大碗家乡味,舌尖尝到熟悉的味道,肚肠饱鼓鼓地得到满足,心灵也就可暂得安慰。

乡愁是异国的思念

今年,是陈刚和张曲夫妻在异国他乡生活的第14个年头了。

从中国四川宜宾,到加拿大多伦多,14年里,他们经历过北美经济环境的衰落和复苏,体会过人在异国无法言说的孤独与苦闷,品尝过从零开始奋斗打拼的泪水汗水,从最初寄住朋友家,到最困窘时租住地下室,再到现在安居置业、儿子大学毕业,他们的青丝已熬成鬓边星星点点,需要用染发膏来涂染;曾经光洁的眼角额头,冒出了无法抹去的皱纹。

出国的最初几年,因为生活动荡不能回家,每年春节,只能算好时差,打越洋电话向父母拜年。电话两头的人,都报喜不报忧,只说自己这边一切都好,反复询问对方过得好不好,并且在心里自我安慰:“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两口子说,国外没有春节假期,大家都是该干嘛干嘛,上班的上班,开店的开店。除夕夜里,三四家中国朋友会聚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吹吹牛,喝喝酒,通过网络看看国内的春晚,也记不住内容,就图个气氛图个乐……就这样,年就过去了。

在国外,他们总是想家,想着爸爸妈妈还是没退休的模样,提着公事包,忙忙碌碌,想家门口的燃面店,想着巷子口的肥肠汤,想念过年时吃的腊肉香肠蒸黄粑……这几年,每次回国,却发现家乡变了———父母的家从老城区搬到了他们不熟悉的南岸,满街都是他们看来很是豪华的餐馆,还生意红火,不用给小费;高楼建筑、人潮汹涌,远胜过北美很多城市“大农村”的冷落萧条……陈刚感叹道:“每次回国,都让我等村民惭愧。”

而最大的变化,还是家人,妈妈已是满头白发,爸爸从能拄着拐杖散步到常年卧病在床,让远归的儿女心酸心悸。回国一个月的时间,身为子女,张曲买菜、做饭、打扫家务,包下了平日里母亲干的活儿,每天陪在父亲身边,把国外的生活,一桩桩一件件地告诉他;把手机里平时拍的照片一张张翻给父母看……每次相逢的时光都像指尖的流沙,异常短暂、珍贵而易逝。

张曲说,幸好现在网络发达,科技让千山万水也是咫尺之间,他们与父母微信联络,可以随时听到对方的声音,分享各自的生活,传递对彼此的关怀。只是,见面时才能为妈妈梳梳头发,才能为爸爸按摩胳臂,才能亲切感受到亲人肌肤的温热,才能真正触摸到团聚时沉甸甸的喜悦。

新闻推荐

七夕 不输给距离的爱情

晚报记者李莉娜8月20日是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