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娱乐> 娱乐热点> 正文

一一看此文题目便很容易想到一首老歌幸福在哪里尽管很

青州通讯 2015-01-19 16:12 大字

(一)

一看此文题目,便很容易想到一首老歌——《幸福在哪里》。尽管很少有人再唱这首歌了,但是人们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却是有增无减。是啊,幸福,谁不想呢。

可是,如果在人群中稍微留意就会发现,除了忙忙碌碌的身影和呆滞麻木的表情,不要说幸福,就连幸福的影子也是难得一见的。

人们为什么不幸福呢?

(二)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不幸福,“幸福”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才如此之高。前段,白岩松写的《等一等我的灵魂》、莫言在日本作了一次演说,都是讲幸福感的。你幸福吗——中央电视台就曾专题做过不同层面人群的采访,以至于还闹了不少笑话。

这正应了老子那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

描述并非所描述之物,正如“道可道,非常道。 ”“幸福”这个词并不就是幸福本身,它背后意蕴无穷,这也难怪被解读得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尽管人们对于幸福的见解不一,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幸福即意味着和谐。人是各种关系的总和,人是活在关系之中,人即是关系。实现幸福,就是实现与自然、与社会、与身外之物、与他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这众多的关系中,自己的定位最关键:如果是一个主人,或者是中心的角色,那么你多半是幸福的;如果是一个仆人,或者是从属的角色,那么你多半是不幸的。

(三)

每个人都生在环境中、活在关系中——谁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如果不能接受社会,那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更不要说幸福了。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凡存在之物,并无好坏之分——好坏只是人创造出来的观念。如果说有好坏,好坏也是一体的: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有正面,就必定会有反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面——若只接受一面,那是你脑残。所以,狄更斯的话不但正确而且经典。

曾经,中国人是有笑容的:我看到过一张旧照片,那上面攒动的人群脸上都洋溢着内心的喜悦。如今到哪儿去找这样的笑脸呢?人潮人海中,随处可见的是疲惫的脸、麻木的脸、冷漠的脸、呆滞的脸、扭曲的脸……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与物质的极大丰富相比,心灵却是极大荒芜:经济发展指标上去了,人们囊中也不再羞涩了,却吃着有毒的食物,喝着被污染的水,道德底线一次次失守,人们互不信任互相伤害的现象比比皆是。

发展是手段,而非目的——单纯以发展经济来实现人的幸福,不仅不可能,而且还是不幸福的根源。人民幸福才是目的——这是“肉食者”最应该明白的道理。精神家园和信仰信念的普遍缺失,致使整个社会乱象丛生恶性循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今天有什么呢——手机段子吗?为什么当今时代既没有大师,也没有经典呢?从当下的影视剧作品和综艺节目中,我们无论如何也看不出中国的主流价值到底是什么。人们对一夜暴富的情形恨之入骨,却又去买彩票碰运气;人们痛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人们看不起“富二代”,却又想“傍大款”;人们厌恶不正之风,但办起事来又忙着找关系;人们看不起送礼行为,但又希望别人收下自己的礼;人们痛斥“潜规则”,却又希望自己是“潜规则”的受益者。有作为的被惩处了,没有作为的却高枕无忧;小偷小摸被打击了,道貌岸然挣着黑心钱的大老板却风光无限;贪污腐败被绳之以法了,那些造成巨大浪费的决策失误却无人追责;扬汤止沸的事情天天有人做,根本性的问题却难以触及。如何安顿人心,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实则不然。

但社会也有好的一面,并且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的人把国家贬得一无是处,但同时也有人肯定社会的进步;有的人牢骚满腹,也有的人幸福得一塌糊涂。问题是你盯着哪一面:你是抱怨生不逢时呢,还是心怀感激;你是诅咒黑暗呢,还是发出自己的光;你是适应呢,还是被淘汰。如果盯着糟糕的一面,那么即使身处完美的社会你也会感到心怀不满,更何况根本不存在完美社会。个人再大能耐,又如何抵得过时代。适者生存,而智者则会幸福。

(四)

这个世界看起来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然而,孤独却是人的宿命,更是人的本质。

每个人都是孤独地来到这里,孤独地成长、生活,最后又孤独地离开。从无中来,再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陪我们走完人生,没有任何一个人与我们有相同的阅历,没有任何一个人与我们有过哪怕一次完全相同的体验——这正是造物者的高明设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没有两粒相同的沙,更何况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上帝赋予人以意识,同时又赋予每个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解读这个世界。人生之路是绝对孤独的。认识、接受并享受这份孤独,便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概念。

交往中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独处时面对的却是整体和万物。当一个人独处时,他独自面对上帝和世界,那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交流。一个不懂得孤独的人,不能理解存在和本质这回事,一旦停下手中的一切或者独自一人的时候,那种可怕的无聊立马便会乘虚而入。喜欢独处,并不是离群索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更不是害怕交往。相反,只有喜欢独处的人,才会有更高质量的交往。一个不会享受孤独的人,即使看起来他有多么好的人缘人脉,他与别人与世界的关系终归是肤浅的。高尚的友谊与爱情,只会在两个认识孤独的人之间才会发生。

即使世界再热闹喧嚣,也仍然无法掩盖人的根本性的孤独这一事实——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孤独才是存在的本质——场面越宏大、越热闹,就越是空洞无物。只有在洞悉和享受这份孤独的前提之下,人的交往和活动才更具意义。

孤独是与神性的自己、与上帝、与世界本源的联结,是人和上帝的共同语言,是幸福的最高级。能否享受孤独,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深度。叔本华说:“青年人首上的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

(五)

父子俩赶着驴去集市。路上有人说他们有驴不骑,太傻。父亲觉得有理,便让儿子骑上去。没走多远,有人说儿子不孝:“怎么老子不骑,反倒儿子骑在上头! ”父亲听了,赶忙让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上。不一会,又有人说:“看这当父亲的,不知道心疼儿子,只顾自己舒服。 ”父亲想,这可怎么是好?干脆两个人都骑到了驴背上。刚走几步,又听到有人为驴打抱不平:“天下哪有这样狠心的人,看驴都快被压死了! ”父子俩一听,索性把驴绑上,抬着驴赶路。

这虽是个笑话,但却很深刻:没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完全被别人所左右,自然也不会有幸福。

幸福是自给自足的——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幸福。西塞罗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

除你之外,一切都是不可依靠的。世界瞬息万变,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外界和他人身上,就会有数不清的烦恼和痛苦找上你。世界会如你所愿吗?假如世界如你所愿,那么就和世界如别人所愿一样糟糕。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才是人生的常态。别人无法给你幸福,正如你也无法给别人幸福——别人给予你的幸福,一如你给予别人的幸福有限的很。一个不做自己或者迷失自己的人,正如一棵脆弱的小草,时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身体,几乎一个人所拥有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记住:自己是力量之源,也是幸福之源。

当有了自己的定力,幸福的人生便由此开始。

人之所以不幸福,一是因为比较,一是因为计较,大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穷困潦倒。我们总是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总是期望比别人更幸福,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过自己的生活——其余一切均是次要。塞尼加说:“如果我们不跟别人作比较,那我们就会为我们所得到的感到快乐;如果由于别人比我们幸运而内心不安,那我们将永远不会快乐。 ”有多少比我们幸运的人,就有多少比我们不幸的人。那些所谓比我们不幸的人,也不见得不幸福;而那些生活得好的人只是看上去好而已——我们对别人的看法正如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一样浅薄。孟德斯鸠说:“如果我们只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是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却很难,因为我们想象别人的幸福总是超过他们实际的情形。 ”

你过的是自己的生活,你的幸福不在别人眼中。你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别人的幸福不是你的。李小龙说:“我们要投入全部身心让自己更加自信,绝不能让自己的幸福依赖于他人的安排。因此,我们越重视外物,就越轻视自己。我们越依赖于他人的尊重,就越加缺乏自信。 ”过自己的生活,这便是幸福秘诀。

一朵美丽的花,寂静地开在人迹罕至的山野。我被它的美倾倒,对它说:“还有谁的命运能像你这样不堪,绽放得如此惊艳,却难得有一双眼睛对你瞟上哪怕一眼。 ”它回答:“我可不是傻瓜。你以为我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吗?我开花是为了我自己。我活着,我开花,这就是我的幸福所在。 ”

(六)

生命,向低处说,是性命;向高处说,却是使命。

人为什么怕死?在我看来,虚掷了光阴,活得没有价值,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负起责任,是一个重要原因。

短暂的一生,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可替代,而且不能重来。想到这里,你还没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吗?没有任何另外的一个人可以对你的生命负责——对你的生命负起责任,这就是你的使命感。人生路上,我们会面对数不清的责任,但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却是根本,而人生问题只有在根本上弄对了,其它事情才会好办。

有了使命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画卷便会悄然铺展开来。澳大利亚的力克,出生时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亲生母亲都拒绝抱他。请问,还有谁比他更不幸呢?然而,他到过43个国家,进行了1500多场、观众超过400万人的演讲;他爱好广泛,写作、出书、滑雪、跳水,创办非营利性组织,生活丰富而多彩。如果人生真的能比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和他比一比呢。

尼采说:“找到了生之意义的人,便可生存。 ”也许你是个富二代,你爹有的是钱,但你必须明白的是,你爹的钱并非真正为你所有,你若躺在财富上享受时光,你自己的人生就全毁了。人生的意义只有靠自己去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得来。我们拼命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创造自己的价值——赚钱最多只是个副产品。做同样的事情,由于人的观念不同,其意义就会完全不同——为赚钱而赚钱只会沦为钱的奴隶。

高尔基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 ”叔本华20岁时,就对年长的文学家魏兰说:“人生真是糟糕透顶的事情,我已决定要花费这一生去琢磨和探究这一糟糕透顶的人生。 ”不到30岁,他就写出了奠定其哲学体系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内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世界。

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不可能成为你的,你的也不可能成为我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创造自己的价值、创造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样,他就是活出了自己——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宁静安详。

(七)

林语堂有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这里我再给它补上一句——“一个人幸福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彻悟的深度。 ”如果再将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便是:“一个人幸福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

苦难和幸福看起来矛盾、相反,实则不然——苦难使人幸福——苦难和幸福是一体——千万不要辜负了苦难。

一个人唯有经历过苦难,才会变得深刻,而只有灵魂深刻的人才会感受到幸福。在一定意义上说,苦难和幸福正是一体的两端,没有一端就没有另一端。

我们经常见一些条件非常优越者,其人生平庸而浅薄,正是因为没有吃苦的阅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正是这个意思。顺境的考验比逆境要大得多。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阅历,是上帝专门为每个人所作的设计——上帝对每个人的设计都是完美的,但只有体悟其中意蕴的人才能够收获人生的幸福。生活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舞蹈。对任何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所持的态度和作出的反应。如果生活给你以挫折和磨难,你一定要珍视它。这是上帝的考验,只要用其历练身心,增强自信,你的人生就会步入正面的、积极的、良性的循环。刘晓庆之所以称作女强人,从她应对2002年的税案风波就可略见一斑。当时,她因为旗下的多家公司涉嫌偷税漏税而被正式拘捕,她预感到自己凶多吉少,一夜之间白了头。她详细列了一个书单,“反正一时半会儿也出不去,我正好利用这个时间,看书写作。 ”在秦城监狱的422天里,她每天跑 8000多步——因为囚室小只能数步子;每天洗凉水澡——即使外面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每天学英文……她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检查身体。一查,比过去还健康!她说:“我当时已经做好了坐十几年牢的准备。我想,即使坐牢,也得有个好心情、好身体! ”内心的强大使她的人生充实而幸福。

我们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世界,过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交际、忙于娱乐,不曾有时间、也不曾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想一想人生。可是,当遭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就像身体被点了穴一样,突然停了下来,这时候,我们才开始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我们已经对这生活熟视无睹,是苦难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好。

阅历是生长的沃土,苦难则是成长的养料,没有这两样,生命之花就不可能绽放。

(八)

幸福是富有者的专属,而心灵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变孕育了我们,使我们来到这里,能够享受阳光、享受空气、享受相处、享受工作。身体看起来是受之于父母,但冥冥之中却是来自一个更高的存在。想一想地球是漂浮在太空之中,没有沉下去,也没有飘上来,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太阳升起了,月亮落下;月亮升起了,太阳落下。可实际上太阳与月亮没有升起也没有落下,一直与地球保持恒定的距离。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你会对此感到敬畏——我们本身是富有的——上帝给予了这一切。

在广袤时空下,人诞生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能说这不是一种奇迹吗?我们享受着古人的发明,享受着别人的奉献,不用种地就有饭吃,不用做裁缝就有衣服穿,不用做电脑就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恩。

感恩的人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内心知足、心灵富足。不感恩的人却天天生活在不幸之中,在他看来,世界对谁都好,只有对他一人不公。为什么这么多的人不幸福——正是因为不懂感恩。因为不知道感恩,所以内心总是处于匮乏状态;为了弥补这种匮乏,就必须拼命向外追求;越是拼命向外追求,内心就越是匮乏,这样就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幸福便再也与他无缘。

无感恩之心,非人也。人若感恩,则一切美好。感谢吧——感谢上帝、感谢走过的岁月、感谢所有发生、感谢所有人、感谢自己……

我们不用追求幸福,我们现在就很幸福。

(九)

我们本来是幸福的,不幸是因为对幸福的追求。

李小龙说:“我们内心越匮乏,就越多地想要从外部来补足。 ”外在的“多”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如果不与内在的“富”相协调,那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守财奴而已。

大多数人把身外之物的获得作为幸福的目标,而追逐这些东西则成了一生的动力。有的人一味追逐权力,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往上爬,可是高处不胜寒,自己成了权力的牺牲品却浑然不觉欲罢不能。有的人拼命追求金钱,视野中除了金钱别无他物,可是多少是多啊,自己成了金钱的牺牲品还自鸣得意执迷不悟。有的人花天酒地放浪形骸,自以为潇洒,却活得浅薄之极。有的人活在别人和世俗的眼光中,有的人看别人怎么活,有的人活给别人看……正是在对这些东西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无论他们的生活多么绚丽多彩,也与幸福搭不上关系——没有了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幸福呢?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这些东西本来是手段,却成为了目的,于是幸福就只好靠边站了——舍本逐末的人怎么会有幸福呢?

当年苏格拉底一个人走在雅典街头,把集市摊贩的东西一件一件看过去,最后感慨说:“这里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我用不着的。 ”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一天一天匆匆忙忙,是不是应该停下来问一下自己——追求那么多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意义,什么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又究竟需要多少东西。当我们没有闲情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当我们没有心情去细读一本经典,当我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心灵,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我们到底是作为一个人呢,还是一个动物?而我们的本能就是按照惯性来生活,我们的悲剧就是停不下来,甚至压根儿都没有想过要停下来。人们正是在这不停的追逐中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幸福。

从最少的东西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是幸福的。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人才最容易幸福。叔本华说:“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向生活提出太多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样做,我们幸福所依靠的基础就变得广大了。依靠如此广大的基础才可以建立起来的幸福是很容易倒塌的,因为遭遇变故的机会增多了,而变故无时不在发生。 ”金钱、权力、名利、美色,是手段而非目的。我们正是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丧失了人生的幸福。那些被外物所累、迷失自我的人,如果不猛醒过来,是断无前途和幸福可言的。

慢下来,静下来,停下来,然后发现生活之美。

(十)

幸福是给予的快乐。

能够给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很多人看起来是拥有财富,实际上是被财富所拥有。

我们乐意付出,意味着我们富足;因为我们富足,所以我们幸福。不乐意付出的人,则一直处于匮乏状态——不管他看起来多么富有。

一个心灵富有的人,总是以给予者的身份存在。他不仅给予别人自己拥有的东西,更给予别人生命能量和精神力量。给出的越多,他就越富有,得到的也就越多,尽管他不以回报为目的。因为充满正能量,成功离他也不远。1970年,李小龙第四骶椎神经受损,医生曾断言他再也不能踢腿了。休养期间,他给处于低迷状态的亦徒亦友的李俊九回信:“……你如何对所遭遇的障碍作出反应是最关键的,而不是障碍本身……在经历一场暴风雨后,一切生机勃勃……写这封信的人是一位被脊椎伤病所困扰的武术家,但是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威力无比的踢法! ”

一个关于施舍的故事,非常好。一个乞丐来到一个老太太家门口,向她乞讨。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老太太并没有慷慨施舍,而是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老太太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为什么你不能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老太太,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累得气喘如牛。老太太递给他20元钱。他单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老太太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的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然后对老太太深深鞠了一躬,就上路了。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坐着小轿车来到老太太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右边是一只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他用一只手握住老太太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初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老太太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

经常听到人说,舍得,舍得,不舍怎么能得,这话看起来高贵,实则还是功利主义——“舍”是为了“得”,是有目的性的。但有目的的舍,却不是“真舍”。只有纯粹的舍,才会有纯粹的幸福感和快乐,才能证明我们是富有的——而我们已经富足了,还要求什么呢。

(十一)

外在是内在的投射。

自己丰富则世界丰富,自己不丰富则人生不幸福。

人,刚出生之时,一切都是新鲜的。但时间的推移和成长的变化,不知不觉便落入模式,不知不觉便形成习惯,渐渐地对一切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这便是大多数人为成长而付出的代价。

有一句话说得好:山坡上到处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眼里那只是饲料。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只有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拥有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一个人才有可能幸福。否则即使幸福在眼皮底下,你也会视若无睹。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最后终点又回到起点,常人所犯的错误就是只顾走路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智者总是不忘欣赏美景,甚至连走路也成了风景。享受幸福,需要有敏锐的心灵和敏锐的眼睛。天空是美丽的,但你得有空抬头去看,只要你抬头去看,那天空就是你的;自然是最好的,但你得敬畏自然,只要你融入自然,你就能享受自然;动物是可爱的,但你得热爱它们,只要你喜欢它们,它们就会喜欢你;人都是有优点的,但你必须善于发现,只要你胸怀宽广,你就能赢得友谊。

幸福,说到底就是一种体验。既然一切美好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能成为幸福,那么一个人的感受力也就是幸福的能力。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更何况他们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经历。有的人感到索然无味的事情,对有的人则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高尔基说:“对于生活,必须有一贯的、巨大的,使它变得有生气的行动。 ”没有生机,即是僵化;僵化即是麻木。一颗麻木的心是无法感知幸福的。

(十二)

浮躁是幸福的克星。

浮躁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则幸福无法降临。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很简单。可是,活着活着,便落入了社会的模式,混同于世俗的头脑,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于是,浮躁开始了。我们就是这样整天忙忙碌碌,我们就是这样随波逐流,我们就是这样糊里糊涂机械重复,看不到任何希望,更不能给人以希望。我们想幸福,却在向相反的路上走着——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存在、何处是家园这些问题便再也无法进入我们麻木的头脑。

正如晃动污浊的水面映不出月亮的光华,浮躁不安的心灵也绝对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思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只有不断地沉淀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才是幸福之道。别人可以浮躁,世界可以浮躁,唯独你自己不能浮躁,你必须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在品格,幸福才会在你身上降临。凡是幸福感强的人,无不具有“静”的特质。静,是思考的前提;静,蕴藏着巨大的力量;静,乃自然和谐之道。

什么是卓越?就是拥有一颗平静的心,不受眼前和环境干扰,坚持自己的方向和选择,把每一天都活得精彩的人。什么是平庸?就是心浮气躁,被眼前淹没,被乱象迷惑,自我迷失、随波逐流的人。看看那些脚步匆匆忙忙碌碌的人,那些视野里除了金钱别无他物的人,那些沉迷于媒体和网络肤浅信息的人,实在是太可怜了。

心若止水,静者自清。佛教为什么要强调“如如不动”,道理就在这里。不平静,就不会有力量,就不会有幸福,就不会有人生。在当今时代,平静才真是难得的奢侈品——这也正是少有幸福的原因之一。

(十三)

幸福的人在哪儿都幸福;不幸的人在哪儿都不幸。如果把幸福看作是一个美女,它并不是随便跟人的——只有相中的人,它才会将此生托付。

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具有幸福条件的人,而不是其它。

叔本华说:“满脑子为自己打算的人,他们视人生恰如战场,这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根本进入不了他的眼帘。 ”对于那些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人,他们眼中只有利益和好处,这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则与其无关——他们无暇顾及也无心顾及。

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怕缺少,最怕缺少的就是爱。而一旦缺少的是爱,恨就会在心中生根。这时,别人和世界都成了敌人,幸福也就无缘了。有一次,我推着公共自行车经过一个单位的大门口,忘了什么原因伸了下胳膊,没成想冒犯了后面一个骑着高级自行车的青年,停下车子朝我怒目而视,我说:“你从后面碰了我,是你追尾啊。 ”他说:“假如你开着车,一开车门子,我还就活该撞死? ”我直接无语了——倒不是因我倒了霉,而是这个小伙子这么年轻,他这辈子咋过啊!

我们想幸福,除了柔软的性情,还要有智慧的心灵。世界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幸福的人总是幸福;不幸的人却总是不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好事与坏事是没有什么标准的——好事就是坏事,坏事也是好事。好坏一体。幸福与不幸,关键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和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也都有自己的不幸。没有绝对的幸福,也没有绝对的不幸。有的人想,等有钱了我就会幸福;有的人想,我现在有钱了,还不如我没钱时幸福。所以,幸福与不幸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面对同样情形,有的人幸福,有的人却不幸——事物是死的,而人的反应却是活的。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也许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幸福才会浮出水面。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口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她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有了这样的心态,不幸福才奇怪。

如果你对了,这个世界就对了。大自然没有错、身外之物没有错、权力没有错、金钱没有错、美色没有错、别人没有错……一切都没有错。但如果你自己错了,你的人生就会错,你的一切也都会错。

(十四)

情商之于幸福非同小可。

作为智商,对一个学生来说,可以有比别人好的成绩,也可以保证上一个好的大学,却无法保证人生的幸福;对一个成人来说,只能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却无法保证你能成功。 据权威人士说,中国的高考状元进入社会以后大多默默无闻,他们的短板是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欠缺。

情商即是与人相处的学问。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是接受并真心喜欢自己。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世界。不喜欢自己的人,是无法和别人和谐相处的——与人相处的首要之义便是与自己相处。

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有了高的情商,证明会与人相处,能吸引人,有整合资源的能力,既可以助你成功,又能让你收获幸福。

(十五)

生命即是此时此地。

人生正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我们不可能活在过去,也不可能活在未来,我们只是活在当下。当下的质量即是人生的质量。拥抱每一个当下,和每一个当下保持和谐,这便是幸福的奥秘。

然而,人最容易错过的也是当下——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飘荡,总是很少停留在当下。一颗警醒、敏锐、智慧的心,才可以不被思想牵着鼻子走,才可以真正享受当下。

人类因为有思想,被称作万物之灵。但人的无休止的活跃的思想,同时也是制造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根源——必须时刻觉察思想以防止沦为它的奴隶。

是人创造了时间这一概念,实际时间只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假象而已。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对每一个人来说,所有的时间只是当下这一刻而已——过去的已经不再属于你,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也一定是以“当下”的面貌出现。

当下不幸福,人生就难有幸福——未来极不可靠——期待明天极不划算——我们所追求的只是也只能是当下的幸福。就算明天会更好,你今天不好,明天真能好的起来吗?

你当然得规划你的未来,但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需要做的100件事情上,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刻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你可以自由地思考想象,但不要播放心理电影,把自己投向于过去和未来,从而丢失了当下。

小心,时间和思想会合伙偷走你的幸福。

(十六)

王阳明的观点——心外无物。

宇宙中只有完美,没有不完美。若想实现和这个世界的最高和谐,必须全盘接受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

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置身于瞬息万变的洪流之中,就要无条件接受这里的一切。无常,是宇宙之道,亦是生命的摇篮——没有无常一切都是死的存在——没有无常一切都不再有意义。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宇宙中没有偶然的事件,有的只是看似偶然。一切都是必然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你遇见谁,都是在你生命中注定该出现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发生着的,都是最好的发生。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创造并享受自己的幸福。

我们要像海子一样有诗人的情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用完美的眼光来欣赏一切人、事、物,我们的心就是自由的,生命的能量就在最高处。抗拒什么,什么就会坚持。一旦对抗,心就会受阻、不自由,生命的能量就会减损。臣服不是妥协,接受也不是脆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站在了生命的高处,就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就能够收获人生的幸福。

接受是前提,然后是改变。

(十七)

有个大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海做托钵僧修行。

晚上,大和尚身体不适,就让小和尚独自出去化缘。

两个时辰后,小和尚回来了,他带回了饭菜,但神情沮丧,小小的脸庞上还带着些许泪痕。

大和尚问:“怎么啦? ”

小和尚闷闷地说:“我真不喜欢化缘这件事! ”

大和尚又问:“太辛苦了吗? ”

“我不怕辛苦,但是我讨厌被侮辱,尤其是被对佛法没信心的人侮辱! ”

“他们怎么侮辱你? ”

“他们不愿意施舍饭菜就算了,竟对着我大骂:‘你们这些和尚都是骗子,只会利用一般人的善心骗吃骗喝! ’\‘打着佛祖名号到处骗人! ’\‘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个手艺讨生活,只会学和尚念经,真是不长进! ’等等。 ”

大和尚闻言笑了,说:“这就叫作侮辱? ”

小和尚见大和尚还是一派怡然自得,就委屈地回嘴说:“当然,这还不叫侮辱? ”

大和尚继续说:“你所遇到的无礼对待,我都遇到过,而且糟上十倍!有的施主,不但不施舍,还放狗咬我,有些大狗真凶,追着我跑好几条街呢,有次,我真给咬伤了,却还是得继续向下一户化缘,但我不但没化到缘,还被那户人家给狠狠嘲笑了一番,而且我离开时,小孩子还拿石头丢我,甚至有好几次被人把我化缘的碗抢去,扔在地上摔得粉碎……”

小和尚听到这里,张大了嘴问:“那你怎么撑过来的? ”

大和尚笑说:“我所经历过的侮辱,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我很确定,那些尚未开悟的施主们可以赶走我,扔我的碗,拿石头丢我,放狗咬我,但是绝对没有办法‘侮辱\’我! ”

大和尚定定地看着小和尚,微微笑说:“只要我不侮辱自己,就没人能侮辱我! ”

幸福是一种内在素质和精神品质。而内在素质和精神品质需要修炼,需要日积月累。尚福尔说:“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外界和别人不是问题,而你——你的内在——你的态度才是问题——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幸福的人活在本质中,不幸的人活在现象中。

人有两只眼睛,向外看是本能。人还有两只无形的眼睛,是向内看,用来认识自己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就不会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又是自己最想要的,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言——他最多肤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一个认识自己的人,他已经与这个世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其余一切最多只算锦上添花——因为他的心中有阳光,所以他的世界里有无阳光晴天雨天便不再重要。

说了这么多,你的幸福到底在哪里?

没有幸福的内在,就不会有幸福的世界。

你的幸福不在你的自身之外。

□撕开宇宙一角

新闻推荐

《日照好人》又一次感动日照

本报讯(记者 杜洁实习生 董昱辰) 9月10日,“晨友”们首个观影愿望实现——— 问鼎华表大奖的日照本土电影《日照好人》在大学城动感地带影城上映。99位领到免费影票的幸运读者,纷纷赶到现场观看影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