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首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出版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日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为公祭日献礼,将在现场展出。
作者何建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近60万字的著作,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填补77年的空白
“我的内心非常清晰:只要没有人写它、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何建明表示:“中国现在暴露出的许多复杂问题,包括国民素质的低劣、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真实的历史写下来或者写好。”
提及《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创作的始因,何建明称:“我是无意间被‘拉到\’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今年年初,正在南京进行另一项采访工作的何建明,偶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一见面,朱成山极其急切地期待他写一写“南京大屠杀”。“没人写过?”何建明就根本不信这么个重要的题材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全面写过。“没有。即使有一些人写过,但都不全面。”朱馆长肯定地说。“如此重大事件没人全面地写过,那是绝对不行的。”何建明立即更换了创作任务,全力进入《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采访、准备、写作中。
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视角并存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数量屈指可数,有徐志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拉贝的《拉贝日记》,被问及与这些作品相比,《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有何不同时,何建明回答记者说:“我更多关注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还有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性。所谓全面性,就不能站在“被害者”一个方面的视觉去看待和处理情节及内容,而我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更多的是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的眼里、嘴里说出的及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除了涉及大量详实史料,包括大量死难者亲友的控诉“呈文”,多篇日军当事人的“阵中日记”文稿,当年留在南京城内的外籍人士的报告,日本、国际社会上留存的一些新闻报道资料,何建明更是多角度地记录了此次历史事件,改变并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视角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国家公祭日来的太迟了
2014年12月13日,被设立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在铭记这段历史的道路上政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谈及此,何建明认为国民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国家公祭日来的太迟了,就像一群开始成长着的孩子一样,人家早已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而我们才刚刚伸伸腿、打打拳而已。”
国民意识、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正如何建明先生所说:“国民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永远、永远地不停息与间断的。我们过去没有这种公祭的习惯,以后就不能再对惨痛历史犯遗忘症。对历史惨痛教训的遗忘和健忘,以及轻视和忽略,都是更大失败的开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作为为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较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言担负着更为艰巨的社会责任:铭记国耻,让历史的伤痛与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何建明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与信心。 新浪读书
新闻推荐
据外媒报道,日前,在印度东部比哈省的一场考试中,出现大规模作弊现象。诸多家长铤而走险扮演“蜘蛛人”,攀爬考试中心给孩子们传递小抄。报道称,在比...